[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催化燃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05259.2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60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从涛 |
主分类号: | F24C3/00 | 分类号: | F24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4 | 代理人: | 张焱 |
地址: | 271600 山东省泰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元催化器 连通 燃气辐射管 燃气 风机 催化燃烧设备 红外辐射加热 本实用新型 空气进口 排烟管道 燃气进口 供氧管 燃气管 燃烧机 输出端 氧化剂 金属保护网 绝热保护层 流量控制阀 充分燃烧 供暖效果 节能环保 氧传感器 保温层 输入端 内壳 陶瓷 体内 燃烧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催化燃烧设备,燃烧机一侧安装燃气进口和空气进口,燃气进口连通燃气管,空气进口连通供氧管,燃气管和供氧管上均设有流量控制阀;燃烧机的另一侧连通第一燃气辐射管,第一燃气辐射管连通三元催化器,三元催化器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燃气辐射管,第二燃气辐射管的输出端设有风机,风机上设有排烟管道,排烟管道连通风机的腔体内;三元催化器从外至内依次覆盖金属保护网、外壳、绝热保护层、保温层、衬垫和内壳,三元催化器内部设有陶瓷氧化剂载体,三元催化器的输入端设有有氧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增强了燃气的供暖效果,解决了燃气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使燃气更加充分燃烧,节能环保,适合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催化燃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催化燃烧设备,涉及供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供暖是人类最早发展起来的建筑环境控制技术。人类自从懂得用火以来,为抵御寒冷对生存的威胁,发明了火炕、火炉、火墙、火地等供暖方式,这是最早的供暖设备与系统,有的至今还在被应用。发展到今天,供暖设备与系统,在对人的舒适感和卫生、设备的美观和灵巧、系统和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形式的多样化、能量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步。现如今燃气采暖逐渐成为供暖的主要方式,但在在燃气进行燃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燃气很难燃烧充分,成为了供暖设备的主要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燃气供暖设备燃烧不充分,供暖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催化燃烧设备,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红外辐射加热催化燃烧设备,包括燃烧机、第一燃气辐射管、第二燃气辐射管、三元催化器和风机;所述燃烧机一侧安装有燃气进口和空气进口,所述燃气进口连通燃气管,所述空气进口连通供氧管,所述燃气管和供氧管上均设置有流量控制阀;所述燃烧机的另一侧连通第一燃气辐射管,所述第一燃气辐射管的输出端连通三元催化器,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燃气辐射管,所述第二燃气辐射管的输出端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上设置有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连通风机的腔体内;所述三元催化器从外至内依次覆盖金属保护网、外壳、绝热保护层、保温层、衬垫和内壳,所述三元催化器内部设置有陶瓷氧化剂载体,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输入端设置有有氧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燃气管、供氧管、燃气进口、空气进口、第一燃气辐射管、三元催化器、第二燃气辐射管和风机的输入输出位置均通过法兰盘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燃气辐射管和第二燃气辐射管为U型管或W型管或直线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流量控制阀为电磁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有氧传感器内置无线收发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燃气辐射管、三元催化器和第二燃气辐射管,增强了供暖效果,解决了燃气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使燃气更加充分燃烧,节能环保,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三元催化器内部示意图;
图中1、燃烧机;2、第一燃气辐射管;3、三元催化器;4、第二燃气辐射管;5、风机;11、燃气管;12、法兰盘;13、燃气进口;14、空气进口;15、流量控制阀;16、供氧管;31、金属保护网;32、外壳;33、绝热保护层;34、保温层;35、衬垫;36、内壳;37、陶瓷氧化剂载体;38、有氧传感器;51、排烟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从涛,未经李从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052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