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余热利用率和脱硝率的活性炭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101300.9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939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杰;魏进超;杨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J20/20;B01J20/34;F23J15/06;F23J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 |
地址: | 410006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塔 脱硝 烟气 活性炭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 余热利用率 高温烟气 主排风机 第一级 脱硫脱硝效率 热量交换 人为控制 烟气输入 换热器 脱硫塔 脱硝塔 脱硫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余热利用率和脱硝率的活性炭处理系统,通过在烟气输入第一级吸附塔和第二级吸附塔之前分别设置换热器,控制烟气进入第一级吸附塔和第二级吸附塔时的温度,从而保证了脱硫和脱硝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利用主排风机之后的高温烟气(约150‑170℃),采用热量交换的方式,人为控制进入一级塔、二级塔的烟气温度,提高SO2、NOx的去处效率的装置。提高主排风机之后的高温烟气利用效率,并采用控制进入脱硫塔、脱硝塔烟气温度,提高脱硫脱硝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性炭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设有换热器的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系统,属于烟气净化领域。
背景技术
烧结烟气经过主排风机后排放温度约150-170℃之间,里面含有SO2、NOx、粉尘、二恶英、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而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恰好适宜烧结烟气温度排放区间,可实现多污染物的协同高效净化,在一套设备上能同时脱除多种污染物,实现副产物SO2的资源化利用,并且该技术具有污染物脱除效率高,基本不消耗水资源,无二次污染等有点。活性炭烟气净化装置设置有吸附系统、解析系统、制酸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烟气经过活性炭吸附单元后净化,活性炭颗粒在吸附单元和解析单元之间循环流动,实现“吸附污染物->加温解析活化(使污染物逸出)->冷却->吸附污染物”的循环利用。
活性炭吸附目前分为单级吸附与双级吸附两种方式,单级吸附为在一个吸附塔内同时吸附多种污染物,氨气在吸附塔入口加入,该种方法可以达到SO2脱除效率>98%,脱硝率约50%,粉尘出口浓度小于20mg/Nm3。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部分钢铁厂采用双级吸附,其中一级塔进行脱硫、除尘等,二级塔进行脱硝,该种方法处理效果:SO2脱除效率>98%,脱硝率大于80%,粉尘出口浓度小于10mg/Nm3。
众所周知,采用活性炭法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低温有利于脱硫反应,高温有助于脱硝反应,因此为提高多污染物去除效率,在二级处理工艺中,最好能分别控制一级、二级塔入口烟气温度,其中满足一级低温(120℃>t>100℃)、二级高温(155℃>t>140℃)。
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图1为二级吸附中活性炭法烟气净化示意图,工艺流程如下:经过主排风机后的烟气温度过高(150-170℃),不能直接进入脱硫塔,因此需补入冷却空气,控制进入脱硫塔的烟气温度在(100-120℃)之间,含多种污染物的原烟气通过脱硫塔进行脱硫除尘,然后进入脱硝塔进行脱硝,NH3在脱硝塔入口加入。活性炭在解析塔进行解析后送往二级塔,经过二级塔脱硝后的活性炭通过输送系统送往一级塔,经过吸附脱硫除尘后的一级塔活性炭再通过输送系统送往解析塔,完成一次完整的物料循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能充分利用主排风机之后的高温烟气热量,为保证进入脱硫塔的烟气温度,需要额外的兑入冷风,造成高温烟气的损失。然而,低温有助于脱硫、高温有助于脱硝,直接采用兑冷却风的方式难以针对SO2、NOx的吸附特性,不能有效提高脱硫脱硝效率,造成热量及脱硝反应物NH3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烟气采用活性炭处理系统处理时,热量利用效率低,脱硝效果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余热利用率和脱硝率的活性炭处理系统,通过在烟气输入第一级吸附塔和第二级吸附塔之前分别设置换热器,控制烟气进入第一级吸附塔和第二级吸附塔时的温度,从而保证了脱硫和脱硝的温度,提高脱硫脱硝的效率,提高烟气余热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1013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