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拥有低耗模块钣金成扭力梁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6975.9 | 申请日: | 201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36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杨天洪;徐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B23P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梁 顶片 钣金 后侧片 扭力梁 前侧片 侧梁 侧向 本实用新型 两侧设置 模具费用 内部设置 汽车部件 梯形结构 斜向弯折 剪切 单片梁 管形梁 加强板 模块式 扭转梁 无密封 最大化 车架 可调 吸能 涨型 制备 制作 压制 解剖 包围 分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的车架,具体为一种拥有低耗模块钣金成扭力梁及其制备方法。模块式制作,制作成本低、最大化减少剪切和涨型的模具费用以及压制过程,结构简单但是可调吸能性高,应力分化度大,同时拥有管形梁的优点和单片梁的优点。包括主梁、侧梁,主梁的两侧设置侧梁,其中:所述主梁为模块钣金主梁,包括顶片和顺顶片上侧和下侧向下笔直或斜向弯折的前侧片和后侧片,顶片、前侧片、后侧片三侧包围形成为解剖面为底部无密封的方形或梯形结构,并形成主梁敞腔,主梁敞腔的内部设置有扭转梁加强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的车架,具体为一种拥有低耗模块钣金成扭力梁。
背景技术
扭力梁车架的主梁在制作的时候一般由涨型制作出来,在涨型工艺制作前是需要进行整块钢板的切割或裁剪的,这个工艺尽最大可能的需要在制作的时候节省成本大大最大化;
单片主梁,利用单片的钢板直接塑形成拥有一个顶壁和从顶壁两侧延伸弯折向下侧壁的的汽车主梁,对比是管形的主梁,单片主梁没有管形主梁的底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拥有低耗模块钣金成扭力梁,模块式制作,制作成本低、最大化减少剪切和涨型的模具费用以及压制过程,结构简单但是可调吸能性高,应力分化度大,同时拥有管形梁的优点和单片梁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拥有低耗模块钣金成扭力梁,包括主梁、侧梁,主梁的两侧设置侧梁,主梁和侧梁的下侧内弯角中设置弹簧盘,侧梁尾端外侧设置制动器支架,侧梁尾端向内侧设置减振器支架,侧梁头端设置衬套,其中:所述主梁为模块钣金主梁,包括顶片和顺顶片上侧和下侧向下笔直或斜向弯折的前侧片和后侧片,顶片、前侧片、后侧片三侧包围形成为解剖面为底部无密封的方形或梯形结构,并形成主梁敞腔,在主梁的头尾和尾端,在前侧片、后侧片的最外沿切出裁切设置出弧形或U形或V形的侧梁套卡槽,通过侧梁套卡槽顶片裁切设置出顶贴板,前侧片、后侧片被裁切设置出底垫折页;
所述侧梁套卡槽的后方,主梁敞腔的内部设置有扭转梁加强板,扭转梁加强板的直径不大于主梁直径,由平面钢板一体塑形,包括头端的侧梁底贴板部、中间的上扬板部、尾端的叉形板部,整体侧面形状为侧梁底贴板部平直向后延伸到达上扬板部逐渐向上抬起,达到叉形板部又平直或弧形弯折,在叉形板部的最前端向下弧形弯折;所述叉形板部横向设置稳定杆套槽,稳定杆套槽将叉形板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叉舌;
所述扭转梁加强板的侧梁底贴板部横向与顶片平行设置在主梁敞腔的底部,上扬板部朝主梁敞腔内部朝顶片上扬设置,并最终由叉形板部贴合设置在顶片底部,使得主梁能形成前端敞口三角形的侧梁应力传导腔;
所述主梁敞腔内还设置应力传导稳定杆,应力传导稳定杆头尾从扭转梁加强板的稳定杆套槽中插入,进入侧梁应力传导腔中,并延伸至主梁头端和尾端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应力传导稳定杆还设置有工字导套或8字导套,工字导套或8字导套套合在应力传导稳定杆插入稳定杆套槽的接触处。工字导套或8字导套能够固定并卡合稳定杆,使得稳定杆在和扭转梁加强板进行贴合连接的时候能获得反作用力,使得这种上扬式结构能获得更高的支撑力,特别是在应力传导稳定杆头尾都固定在了侧梁上的时候,更是牢固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侧梁底贴板部上,横向下凸设置有若干条外延导力凸槽。
作为优选所述侧梁底贴板部的切边形状为S形状或J字形状或半圆弧形或L形状。主要是为了增强和侧梁底部的连接,并且依照不同的侧梁来进行上述的形状设计增强应力的传导,以及侧梁的直径进行适应。
作为优选所述侧梁包括外随动臂板、外随动臂板,两者塑形后镜像匹配拼合焊接成管形,且匹配应力传导稳定杆设置位置,设置稳定杆插接孔。拼合分别制作外板和内板,可以适应不同的外部件(各种支架)和内部件的连接、形状、承重、应力分散情况等制作要求,稳定杆插接孔可以让应力传导稳定杆插入,使得侧梁的应力进一步进行传递,并且极大提高整个车架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69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后扭力梁的加强肋及后扭力梁
- 下一篇:轻质碳纤汽车连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