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可溶性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3148.4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9302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俞梁清 |
地址: | 519080 广东省珠海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尖部 逐渐变小 微针 切线 刺入 针体 光滑 流体力学原理 皮肤 本实用新型 针体结构 折断 减小 概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可溶性微针,包括基片和多个分布在基片上的针体,所述针体包括针尖部,所述针尖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曲面,所述针尖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小直至为零,所述针尖部的外表面的切线倾斜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小。本微针的针体结构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减小刺入皮肤时的阻力,针尖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曲面,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小直至为零,使得针尖部越靠近底部的机械强度越高,降低弯曲折断的概率,外表面的切线倾斜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小,使得整个针尖部刺入皮肤的过程越来越容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及美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可溶性微针。
背景技术
微针的无痛经皮给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可在皮肤上无痛地创造微米级的药物传输通道,增强皮肤对活性物质或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因其具有的无痛、安全、易操作等优势,代表着未来药物经皮向体内传导的发展方向。
现阶段可溶性微针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两大类,模具塑形和拉伸塑形方式。对于模具方式而言,需要将粘性高分子材料利用离心以及抽真空的外力方式灌注到微米级别的微针模具当中,因此需要将微针模具设计成底部直径大于针尖部分,使粘性溶液易于完全填充于模具当中;而对于拉伸塑形方式而言,总要是通过接触拉伸粘性高分子液滴形成微针结构,由于制造工艺利用了粘性流体具有的拉伸延展特性,使得制作出来的微针形态无法自由控制,同时由于制作工艺的局限性,微针结构很难刺入皮肤,若一味地降低微针的机械强度,在刺入皮肤时容易产生弯曲折断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皮肤结构天然的弹性以及自我恢复力,微针即使刺入皮肤后也很容易再次脱离皮肤表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可溶性微针,其结合流体力学,利于刺入皮肤且不容易弯曲折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强度可溶性微针,包括基片和多个分布在基片上的针体,所述针体包括针尖部,所述针尖部的外表面为光滑的曲面,所述针尖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且直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小直至为零,所述针尖部的外表面的切线倾斜角度由下至上逐渐变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尖部的顶部具有尖端点,任一经过尖端点的针尖部纵剖面的外周线在尖端点处连续不可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尖部的顶部外表面处处连续可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体还包括设置于针尖部下端的针底部,所述针底部的任意横截面的面积不小于针尖部的底面面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尖部和针底部分别由不同的可溶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其中,针底部在皮肤内的溶解速度较针尖部在皮肤内的溶解速度快。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底部包括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顶面与针尖部的底面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底部还包括圆台体,所述圆台体设置于圆柱体下端,所述圆台体的顶面与圆柱体的底面重合,所述圆台体的底部设于基片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底部为圆台体,所述圆台体的顶面与针尖部的底面重合,所述圆台体的底部设于基片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圆台体的坡角与针尖部的外表面底端的切线倾斜角度一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针体的高度范围为50~5000μm,底面直径范围为50~500μm,底面直径与高度的比值范围为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31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溶性微针
- 下一篇:一种美容仪微针导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