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91249.8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18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胡新丽;周昌;应春业;徐楚;王强;吴爽爽;刘东子;刘畅;张晓奇;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邹桂敏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桩 悬臂 结构体系 滑动面 嵌固段 滑坡 沉入 群桩 本实用新型 浅层 竖直设置 桩身弯矩 上端 剪应力 抗滑桩 上悬臂 滑带 滑体 减小 受力 下端 岩土 穿过 灵活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包括沉埋式悬臂桩和多个微型桩,悬臂桩竖直设置且由下部的嵌固段和上部的沉入段构成,嵌固段埋于滑坡的深层滑动面之下且沉入段埋于该滑坡的深层滑动面之上,嵌固段的长度为沉入段长度的1/3~2/5,所有微型桩均设置于该滑坡上悬臂桩的上方,且所有微型桩下端均穿过浅层滑体打入浅层滑动面,结构体系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顶板,每一顶板连接多个微型桩上端形成一微型群桩。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悬臂桩长度短,桩身弯矩值、剪应力减小,受力更为合理,同时克服了沉埋式抗滑桩易发生跃顶破坏的缺点,且微型桩施工方便,快捷灵活,工期短,用于滑带较深的岩土滑坡的加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勘探岩土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自国家水电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在我国西南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形成大量深厚层滑坡灾害。如在水布垭库区,共存在地质灾害点203处,其中滑坡体122个,崩坡积体78处,危岩体3处;在三峡工程库区,共存在地质灾害点5386处,其中较大规模的滑坡、崩塌体共2490处,2002年至今地质灾害治理已投入超过150余亿元。虽然目前对于抗滑桩作用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针对深厚层的大型滑坡,由于其下滑推力大,设计桩身长,断面大,桩身受力不合理,治理设计费用巨大,施工技术要求高,治理效果欠佳。因此对于这一类滑坡治理,无论是设计理论还是治理实践的难度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中厚层滑坡的抗滑桩造价高,施工不便等不足,本实用新型结合沉埋式抗滑桩及微型桩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用于加固滑坡,降低造价,缩短工期,使结构受力更合理,充分发挥桩体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用于固定深厚层滑坡,包括沉埋式悬臂桩和多个微型桩,所述悬臂桩竖直设置且由下部的嵌固段和上部的沉入段构成,所述嵌固段埋于滑坡的深层滑动面之下且所述沉入段埋于该滑坡的深层滑动面之上,所述嵌固段的长度为所述沉入段长度的1/3~2/5,所有微型桩均设置于该滑坡上所述悬臂桩的上方,且所有微型桩下端均穿过浅层滑体打入浅层滑动面,所述结构体系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顶板,每一顶板连接多个微型桩上端形成一微型群桩。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桩之上设有压土段,所述压土段的长度为所述悬臂桩上端至该滑坡坡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悬臂桩上部设置一钢管和以所述钢管为基础浇筑的悬臂桩GPS监测墩。
进一步地,至少一所述顶板上设置微型桩GPS监测墩。
进一步地,包括多个坡体GPS监测墩,所有坡体GPS监测墩均设置于滑坡坡面。
进一步地,所述微型桩的直径为150~300mm。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相比于全长式抗滑桩,悬臂桩长度短,桩身弯矩值、剪应力减小,受力更为合理,其材料消耗量更少,更经济,同时克服了沉埋式抗滑桩易发生跃顶破坏的缺点,且微型桩施工方便,快捷灵活,工期短,可以满足各种要求,用于滑带较深的岩土滑坡的加固,可取代长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结构,具有能有效加固滑坡、施工相对较简单、成本减小、工期相对较短等明显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悬臂桩-微型群桩式抗滑结构体系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悬臂桩1的示意图;
图3是顶板的示意图。
图中:1-悬臂桩、2-微型桩、3-嵌固段、4-沉入段、5-压土段、6-钢管、7-悬臂桩GPS监测墩、8-微型桩GPS监测墩、9-坡体GPS监测墩、10-顶板、11-套筒、12-滑坡、13-深层滑动面、14-浅层滑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912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堑拱形骨架梁模板
- 下一篇:一种景观绿化护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