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87409.1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85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佟林;王婷;汤涌;李瑞生;徐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04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板 头部空间 顶盖后横梁 管状主体 后排乘客 后横梁 乘客 焊接 空调出风口 技术要点 内部焊接 音箱 加强筋 舒适性 翻边 后排 | ||
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由后横梁和加强板焊接而成的管状主体,其技术要点在于:所述后横梁截面为“L”形,所述加强板截面为“[”形,加强板主体通过两侧的翻边与加强板焊接,在加强板上设有空调出风口和音箱孔,在管状主体内部焊接有“Y”形加强筋。解决了乘客在后排的空间比较小,尤其是头部空间小,个子高大乘客只能低头坐在座椅上的问题,满足了乘客的舒适性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旅行及商务需要,市场上SUV车型销量也越来越多。对于车辆空间的要求也逐渐增大。SUV车型的后排空间结构,由于车辆本身车高及座椅高度限制,乘客在后排的空间比较小,尤其是头部空间,个子高大乘客只能低头坐在座椅上,不能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同时现有的顶盖后横梁仅仅具有支撑功能,不能满足汽车舒适性的更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由后横梁和加强板焊接而成的管状主体,其技术要点在于:所述后横梁截面为“L”形,所述加强板截面为“[”形,加强板主体通过两侧的翻边与加强板焊接,在加强板上设有空调出风口和音箱孔,在管状主体内部焊接有“Y”形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主体与水平面夹角为45-60度。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出风口通过空调管道与整车空调系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出风口设有2-3处,沿加强板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既实现提供充足的后排头部空间,又能保证车身性能,满足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要求,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可靠,不影响整车模态刚度,局部强度有所增加,且不影响整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顶盖后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后横梁、2为加强板、21为加强板主体、22为翻边、3为顶盖、4为顶盖后横梁连接板、5为D柱内板上板、6为加强筋、7为空调出风口、8为音箱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能够增加后排乘客头部空间的顶盖后横梁结构,包括由后横梁1和加强板2焊接而成的管状主体,所述后横梁截面为“L”形,所述加强板截面为“[”形,加强板主体21通过两侧的翻边22与加强板焊接,在加强板上设有空调出风口7和音箱孔8,在管状主体内部焊接有“Y”形加强筋6。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主体与水平面夹角为45-60度。
优选的:所述空调出风口通过空调管道与整车空调系统连接,所述音箱孔设置在加强板主体两端下侧。
优选的:所述空调出风口设有2-3处,设在加强板中部沿加强板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优选的:所述后横梁与顶盖3通过点焊和减震胶连接,后横梁与顶盖后横梁连接板4和D柱内板上板5通过点焊相连。
图2为传统车型的后横梁结构,传统车型后横梁截面为近似的矩形,其下角侵占了车内空间,影响了乘客的头部伸展,进而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结构将位于车内空间的加强板设置为“[”形,使后横梁截面为近似的三角形,减少了原结构中的下角侵占的车内空间,同时,相对于矩形来说,三角形的结构更稳定,其强度相应的更高,当加强板主体与水平面夹角为45-60度时,为强度和空间提高的程度最优化的范围。本结构还在加强板上设置了空调出风口和用于安装音箱等设备的音箱孔,可以增加后方人员的舒适度和享受音乐的乐趣,所述的空调出风口相应的与水平面的夹角也为45-60度,该角度恰好使出风口对着后排乘客,提高了空调效率。在管状主体内部焊接有“Y”形加强筋,不但增加了整体强度,同时加强筋还将内部腔体分隔成了3部分空间,可以分别用于布线、通风等相应功能,减少了其相互之间的干涉,进而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机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874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铸铝的前门立柱结构
- 下一篇:一种前舱盖开启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