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护套清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080390.8 | 申请日: | 2018-07-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0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亮;卫千峰;全有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5 | 代理人: | 缪友益 |
| 地址: | 21004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夹持端 护套 缓粘结预应力筋 本实用新型 清理装置 握持端 张拉端 剪刀状结构 圆心 护套形状 交叉设置 铰接点 圆弧状 刀片 弧口 缓凝 夹持 夹套 铰接 锯片 匹配 皮肤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护套清理装置,包括清理主体,该清理主体由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组成,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形成剪刀状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一端为圆弧状的夹持端,两夹持端形成与护套形状相匹配的夹套,两夹持端的弧口内侧分别设置有刀片或锯片;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另一端为握持端,两握持端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铰接点为圆心相互靠近或远离,带动两夹持端相互远离或靠近。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的清理护套,且清理效果好,清除干净,施工人员无需手工进行清理,避免了工人皮肤直接接触到筋内包裹的油脂或缓凝合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的工具。
背景技术
国内采用预应力施工技术多年,技术上相对已跨入较为成熟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无、缓粘结预应力预埋完混凝土浇筑后,实施张拉工序前需进行套管清理、安装锚具等准备工作,然而准备工作中护套清理并无较好工具使用。
无、缓粘结预应力筋护套分别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包层和高密度聚乙烯PE螺旋套管,如混凝土浇筑前截掉张拉工作端护套容易使筋内包裹的油脂、缓凝合剂外流,油脂、缓凝合剂大量流露体外会污染施工环境,导致配比量失调,影响预应力筋与结构粘结性能,无法保证张拉后工程质量。
目前护套清理施工人员采取的是人工用刀划破再用手一小块的剥掉,难以清理干净,且油脂、缓凝合剂会与皮肤正面接触,已有多个项目出现劳务人员皮肤过敏现象,其使用效果也不佳,效率相当低。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护套清理装置,省时增效的清理护套,避免工人皮肤直接接触到筋内包裹的油脂或缓凝合剂。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护套清理装置,包括清理主体,该清理主体由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组成,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形成剪刀状结构;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一端为圆弧状的夹持端,两夹持端形成与护套形状相匹配的夹套,两夹持端的弧口内侧分别设置有刀片或锯片;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另一端为握持端,两握持端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铰接点为圆心相互靠近或远离,带动两夹持端相互远离或靠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所述清理主体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持端连接,加热夹持端弧口上的刀片或锯片。
优选地,所述清理主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开关,该加热装置开关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优选地,所述清理主体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显示灯,该显示灯显示所述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
优选地,所述清理主体由钢管制成,钢管沿轴心切割为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清理装置为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形成的剪刀状结构,通过握持端使夹持端夹持在无、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护套上,转动握持端,通过夹持端上设置的刀片或锯片切开护套,快速的清理护套,且清理效果好,清除干净,施工人员无需手工进行清理,避免工人皮肤直接接触到筋内包裹的油脂或缓凝合剂;
(2)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了加热装置,通过加热装置对夹持端的刀片或锯片进行加热,进一步提升清理装置的清理效果和清理速度,使张拉工序前的准备工作施工工艺便捷,节约劳务成本,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护套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主体、2-第二主体、3-护套、4-刀片、5-加热装置、6-加热装置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803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