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打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39531.1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11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罗军;姚刚;刘俊康;谢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范威;李子健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管 输送管组件 打捞管 管壁 管体 第二管 本实用新型 电动隔膜泵 打捞装置 贯通连接 平行设置 萃取过程 絮凝物 打捞 萃取车间 澄清室 进料口 通孔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打捞装置。包括输送管组件、多根平行设置的打捞管、电动隔膜泵;所述输送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一连接管、多根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体的管壁和第二管体的管壁贯通连接;所述打捞管为设有通孔的管体,所述打捞管设置在输送管组件的下面,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的管壁和打捞管的管壁贯通连接;所述电动隔膜泵的进料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输送管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可在萃取车间澄清室移动,打捞的范围广;打捞过程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萃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用溶剂萃取法分离提纯金属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因溶液中含有固体悬浮物、萃取前后溶液pH值变化、萃取过程生成萃合物等原因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形成大量絮凝物。若对其不及时处理,不仅延长萃取过程分相时间,影响产品质量,而且消耗大量萃取剂,增加生产成本。
现有打捞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方法较多,如在萃取车间澄清室溢流堰安装自动泵吸系统打捞絮凝物,但该法仅能打捞有机相溢流堰处絮凝物,打捞区域有限;或者利用钢丝软管进行人工打捞,但该法由于钢丝软管管口与第三相接触面积小,且常常将萃余液和有机相一同打捞,三相打捞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打捞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萃取过程中产生的絮凝物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输送管组件、多根平行设置的打捞管、电动隔膜泵;所述输送管组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一连接管、多根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体的管壁和第二管体的管壁贯通连接;所述打捞管为设有通孔的管体,所述打捞管设置在输送管组件的下面,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的管壁和打捞管的管壁贯通连接;所述电动隔膜泵的进料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输送管组件连接。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隔膜泵的进料口与第一管体的任意一端或第二管体的任意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管体的其它端和第二管体的其它端均封闭。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两端和第二管体的两端均设有控制阀门,所述电动隔膜泵的进料口与第一个管体的任意一端或第二管体的任意一端通过第三连接管连接。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控制阀门。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第一连接管形成“工”形结构。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下面设有浮力装置,所述浮力装置为环形管体。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隔膜泵的出料口与絮凝物储槽的进料口通过第四连接管连接。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捞管的直径为30~50mm,打捞管上通孔的直径为30~50mm,通孔间的间距为300~500mm。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直径均为100~200mm。
根据上述的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为钢丝软管,所述钢丝软管的直径为100~2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395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心传动式二沉池出水堰冲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回旋沉淀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