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控感应器边缘区的信号导线连接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33767.4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05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白志强;林孟癸;林青峰;陈秋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0 | 代理人: | 张晓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市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线 第二信号 导线层 绝缘膜 触控感应层 触控感应器 连接构造 信号导线 边缘区 接地层 信号输出端口 本实用新型 透明基底层 触控信号 感应电极 寄生电容 驱动电极 透明 搭接 迭层 迭合 绝缘 传送 传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触控感应器边缘区的信号导线连接构造,包含依序迭合的透明基底层、透明触控感应层、第一绝缘膜、第一信号导线层、第二绝缘膜、接地层、第三绝缘膜以及第二信号导线层;利用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导线层分别搭接传送该透明触控感应层的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的信号至一信号输出端口;并藉于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的迭层之间绝缘地设置该接地层以消除寄生电容,避免对触控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面板的构造,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窄边框触控面板的信号导线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具备多点触控(Multitouch)功能的触控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电子产品上,其中又以交互电容式触控板为现在市场的主流触控技术;交互电容式触控感应器是由设在同层的复数感应数组所组成,每一感应数组具一感应电极及多数的驱动电极,该等感应电极及驱动电极分别通过信号导路而连接至电接点,该等电接点被设置在触控板的边缘部位,且分别搭接于信号传输排线(FPC),据此将该触控感应器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至一感应信号处理回路。如图5所示,由于传统的交互电容式触控感应器构造的电接点10’数量繁多,导致触控板的边缘部位必须加宽加大,以便于有足够的面积容纳该等电接点与信号传输线的设置,然而这结果将造成触控板的边框肥大,不仅减损有效触控操作面积,也违反了现今电子产品设计的轻薄、短小的趋势潮流。
如图6及图7所示,目前为减少触控板的边缘设置面积,乃将各感应数组上数量众多的感应电极及驱动电极的电接点10’分布设置在一侧边再利用一绝缘膜覆20’设于该等电接点 10’上,并在绝缘膜上与电接点相应位置开设贯穿孔30’,然后藉由信号导路TX通过该等绝缘膜的贯穿孔30’将各个感应数组的位于同一轴线位置上的驱动电极电接点彼此电性连接以串联形成一信号通道(Channel),据此减少与信号传输排线搭接组合的电接点数量,以及在触控板边框部位的信号导路布线数量,以达缩小触控板边框宽度的目的。然而,在前述缩小触控板边框宽度的构造中,该等感应电极的信号导路RX及驱动电极的信号导路TX是分布在同一侧边的平面而平行地设置,因此如果该技术应用在大尺寸触控面板时,触控面板上所设置的大量感应数组,将使感应电极的信号导路RX及驱动电极的信号导路TX布线数量倍增,亦将面临边框无法有效缩减的困扰,显然上述传统的触控信号传输架构的缺失仍待进一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触控感应器边缘区的信号导线连接构造,可将感应电极的信号导路及驱动电极的信号导路分开布设并分层迭置,信号导路布线所需的宽度减半,从而缩小触控板边框部位的设置宽度,且在信号导路的迭层间设有消除寄生电容的结构,以避免对触控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337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同时书写和投影储存的电子白板
- 下一篇:电容触控屏控制电路结构及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