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混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30594.0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5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丁更新;邬学建;杨贵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贾允;肖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包 水流板 热交换器 上盖 热管理装置 电池模组 加热回路 下托盘 汽车电池 发动机 电子电器领域 本实用新型 车辆发动机 中空壳体 冷启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器领域,提出了一种重混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车辆。所述装置包括:电池模组、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托盘、水流板、热交换器和发动机。所述电池包上盖连接电池包下托盘,所述电池包上盖为中空壳体,所述电池包上盖内设有电池模组和水流板。所述电池包下托盘上设有水流板,所述水流板上设有电池模组。所述水流板、热交换器和发动机构成加热回路,所述水流板连接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发动机。所述热管理装置具有加热回路,所述加热回路连接车辆发动机和电池包,使得在低温冷启动的工况下,电池包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混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目前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和推广,对于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而言,电池包的热管理显得比较重要。电池的热管理部分技术是电池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功能,会影响整个电池的综合充放电性能。
此外,与纯电动汽车或者其他混合动力汽车相比,重度混合汽车在平时状态使用电动机,加速的时候汽油机介入,能够节省燃料及减少排放物,因此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对于重度混合动力汽车而言,电池包的热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
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包比较娇弱,因为这种电池包在高温或者低温环境之下,是无法实现比较好的充放电能力,很难实现这种整车需要的工况。这是因为电池包在不同的温度之下,电池包可允许的充放电功率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因为温度的不适宜而导致整车燃油经济性不好。同时需要考虑到电池包可能会处于比较极端的温度环境之下,例如在东北,冬季温度可能会达到零下四十度,而在吐鲁番海南等地,地表温度会高达六十多度,面对如此严苛的环境,电池包的热管理功能就显得比较重要,必须能够满足整个电池包的安全性,并确保整个电池包是处于较为合适的温度区间范围,并且能够进行最大化的充放电性能的发挥。
在低温冷启动的工况下,由于外界温度低,电池包不能够快速加热到高效的工作范围中,对电池包有所损伤,同时,也因为低温冷启动较慢,影响到了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池包的低温环境下性能不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重混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车辆,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重混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电池模组、电池包上盖、电池包下托盘、水流板、热交换器和发动机;
所述电池包上盖连接电池包下托盘,所述电池包上盖为中空壳体,所述电池包上盖内设有电池模组和水流板;
所述电池包下托盘上设有水流板,所述水流板上设有电池模组;
所述水流板、热交换器和发动机构成加热回路,所述水流板连接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连接发动机。
进一步地,所述水流板、热交换器和发动机通过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管路为双向管路,包括输入管路和输出管路。通过输入管路和输出管路,将发动机冷却水从发动机经过热交换器引入水流板,加热电池模组后,再从水流板流出,经过热交换器回到发动机中,因此能够形成加热回路,此外还起到了冷却发动机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管路上设有阀门,所述发动机与热交换器之间的输入管路上设有阀门。在低温冷启动的工况下,阀门开启,发动机冷却水携带热量进入输入管道,通过热交换器后,所述发动机冷却水顺着水流板和热交换器之间的输入管道进入水流板,所述发动机冷却水通过水流板给电池模组提供热量,使得电池模组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为开度可控电磁阀。所述开度可控电磁阀能够控制从发动机流出的发动机冷却水的水量,从而控制电池包上升的温度,避免电池包过热,使得电池包能够工作在最佳的温度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305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