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流沉淀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028118.5 | 申请日: | 2018-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93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周飞;周攀;陈志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 地址: | 43006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沉淀池 传输带 存泥池 污泥 配水池 本实用新型 沉淀装置 出水槽 平流 有效沉淀面积 沉淀效率 多层设置 出水端 进水端 进水孔 穿孔 连通 穿过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还包括沉淀池、出水槽和存泥池,配水池设置在沉淀池的进水端,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的出水端,存泥池设置在沉淀池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污泥传输带一端穿过存泥池与沉淀池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延伸至存泥池内,配水池通过进水孔与沉淀池连通。本实用新型在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排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流沉淀装置,适用于给水排水。
背景技术
平流沉淀池是污水处理流程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沉淀设备,对污水的泥水分离效果显著,同时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施工简易,平面布置紧凑,可应用于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差的各种大、中、小型的污水处理厂中。众多优点使得平流沉淀池应用广泛,然而配水不均匀、多斗排泥时操作量大、机械排泥时设备复杂、对施工要质量求高、占地面积大等方面的问题却始终制约其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了平流沉淀池发展的先行条件。
多层平流沉淀池,解决了普通平流沉淀池的缺点,占地小,处理效率高,但是现阶段使用的多层平流沉淀池结构复杂,其排泥困难和工作量大的缺点更是限制了该池的发展和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平流沉淀装置,该装置在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流沉淀装置,包括配水池,还包括沉淀池、出水槽和存泥池,配水池设置在沉淀池的进水端,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的出水端,存泥池设置在沉淀池的侧部,污泥传输带层在沉淀池内自上至下多层设置,每层污泥传输带层均包括若干个污泥传输带,污泥传输带一端穿过存泥池与沉淀池之间的隔墙上的传输带穿孔延伸至存泥池内,配水池通过进水孔与沉淀池连通。
如上所述的存泥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斗,排泥斗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排泥管与排泥泵连接。
如上所述的污泥传输带延伸至存泥池内的一端向下弯折。
如上所述的存泥池内靠近污泥传输带延伸至存泥池内的一端的端部设置有刮泥刀。
如上所述的进水孔在配水池与沉淀池之间的穿孔墙自上至下多层分布,每层进水孔分别与一层污泥传输带层对应且高于对应的污泥传输带层设定高度。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的进水端至出水端为水流方向,沉淀池内的污泥传输带垂直于水流方向。
如上所述的沉淀池内设置有转轴支撑架,污泥传输带包括皮带以及与皮带适配的旋转轮,旋转轮与旋转轴轴接,旋转轴设置在转轴支撑架上。
如上所述的污泥传输带朝存泥池倾斜设定角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存泥池单独设置,可有效避免刮泥和排泥过程中对沉淀池水流的影响,造成出水水质波动。
2、安装方便,操作简便且减小沉淀池占地面积的同时增大了有效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281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