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25199.3 | 申请日: | 201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14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蔡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连众智惠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5/16 | 分类号: | B29C35/16;B29C55/28 |
代理公司: | 汕头市潮睿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4230 | 代理人: | 卢梓雄;丁德轩 |
地址: | 36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水腔 负压 液封结构 膜筒 排水管 环形底板 环形内壁 环形外壁 真空接头 吹膜机 排水环 排水口 吸水环 真空泵 真空水 外侧壁中部 真空泵连接 环形水腔 排水口处 内侧壁 排水孔 吸水孔 下坠 变形 增设 | ||
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包括第一环形内壁、第一环形外壁、第一环形底板、环形负压吸水腔、真空泵、液封结构和排水管;第一环形内壁与第一环形外壁之间构成环形水腔,环形负压吸水腔设置在第一环形底板的下方;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设有自然排水环和多个吸水环,自然排水环包括多个自然排水孔,每个吸水环均包括多个吸水孔;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外侧壁中部设有多个真空接头,各个真空接头均与真空泵连接;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液封结构设置在排水口处,排水管通过液封结构与排水口连接。通过增设环形负压吸水腔和真空泵,能够及时排走膜筒外表面的水分,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并且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薄膜吹膜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
背景技术
在吹膜机生产塑料薄膜的过程中,水环机构是薄膜冷却和定型的关键设备,决定着薄膜的各项性能。现有技术中的水环一般设有环形内壁,环形内壁外围形成有环形水腔。工作时,膜筒从环形内壁中间穿过并不断下行,外界的冷却用水通过进水通道不断进入环形水腔,环形水腔中的水漫过环形内壁的上沿,并从环形内壁的上沿溢出,在膜筒外周形成环形水幕,从而可以对膜筒进行冷却。上述结构在生产速度低(即膜筒挤出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是可以满足需要的。但是,如果生产速度提高,即膜筒挤出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需要提高对膜筒的冷却速度,冷却用水量就必须相应跟着加大,附着在膜筒外表面的水幕重量就会增加,水流对膜筒向下的冲刷力也加大,膜筒在自身重量、附着的水幕重量、水流向下的冲刷力三者共同作用下,非常容易引起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另外,目前这种淋水冷却方式,导致膜筒残留的水分过多,需要较长时间的干燥工序对膜筒进行干燥后才能收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这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能够及时排走膜筒外表面的水分,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并且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吹膜机的真空水环,包括第一环形内壁、第一环形外壁和第一环形底板,第一环形内壁、第一环形外壁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底板的内周边、外周边,第一环形内壁与第一环形外壁之间构成环形水腔,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低于第一环形外壁的上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负压吸水腔、真空泵、液封结构和排水管;环形负压吸水腔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底板的下方;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设有自然排水环和多个吸水环,自然排水环设置在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的顶部,自然排水环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周向排列的自然排水孔,各个吸水环自上至下依次设置在自然排水环的下方,每个吸水环均包括多个沿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周向排列的吸水孔;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外侧壁中部设有多个真空接头,真空接头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中并靠近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各个真空接头均与真空泵连接;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液封结构设置在排水口处,排水管通过液封结构与排水口连接。
工作时,膜筒从第一环形内壁、环形负压吸水腔内侧壁中间穿过并不断下行,不断往环形水腔中注入冷却用水,环形水腔中的冷却用水漫过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并从第一环形内壁的上沿溢出,在膜筒外周形成环形水幕,环形水幕流经第一环形内壁与膜筒之间的间隙,并对此处的膜筒进行冷却,环形水幕继续向下流淌,当水流向下经过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时,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使环形负压吸水腔中产生负压,大部分水经自然排水环的各个自然排水孔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最后通过排水管排出,此时,膜筒上仍残留有少量水分,同样在环形负压吸水腔中负压的作用下,膜筒上残留的水分通过各个吸水环的吸水孔吸入到环形负压吸水腔中,最后同样通过排水管排出,进一步除去膜筒上残留的水分,使得膜筒基本处于干燥的状态。由于真空泵和液封结构使环形负压吸水腔产生负压,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上的吸水孔产生吸附作用,膜筒就贴住环形负压吸水腔的内侧壁,大大减轻膜筒自身重量引起的下坠;在环形水幕持续向下流淌过程中,在真空泵和液封结构的作用下环形负压吸水腔一直保持一定的真空度,持续向下的水流及时通过自然排水孔、吸水孔进入环形负压吸水腔,一方面将附着在膜筒外表面的水分及时排走,大幅度减少膜筒的干燥时间,另一方面水流对膜筒向下的冲刷力也及时得到缓解,从而避免膜筒下坠、受拉、变形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连众智惠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连众智惠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251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