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可靠性光纤激光器封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20945.X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6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徐汉锋;李东明;葛辉良;王巍;吴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67 | 分类号: | H01S3/067;H01S3/042;H01S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激光器 封装外壳 第一层 条形压电陶瓷 本实用新型 封装装置 高可靠性 中心波长 隔音板 上表面 隔振 焊接 一致性和稳定性 底板 封装外壳内壁 激光器谐振腔 压电陶瓷表面 传统工艺 底部内壁 点焊方式 高频调制 光纤光栅 技术应用 内部装置 无胶封装 激光器 矩形窗 片粘接 圆形孔 凝胶 无胶 源相 粘附 粘胶 传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光纤激光器封装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层封装外壳,第一层封装外壳对内部装置进行包裹,该外壳长度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开有一矩形窗和一圆形孔,隔音板粘附于第一层封装外壳内壁上,第二层封装外壳固定于隔音板的底板上,隔振片固定在第二层封装外壳的底部内壁上,条形压电陶瓷片粘接固定在凝胶隔振片上表面,有源相移光纤光栅焊接在条形压电陶瓷片上表面。本实用新型提出将无胶封装技术应用于光纤激光器,采用无胶点焊方式将激光器谐振腔焊接于压电陶瓷表面,解决了光纤激光器传统工艺使用粘胶带来的应变传递和中心波长蠕漂问题,使得激光器高频调制和中心波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激光器封装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可靠性光纤激光器封装装置。
背景技术
光纤激光器具有线宽窄、噪声低、频率可调谐等优点,在光纤相干通信、光纤传感、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光纤激光器的可靠性主要包括对外界坏境(温度、振动、噪声等)的抗干扰能力、高频调制能力以及中心波长的稳定性等,目前已有相关报道针对上述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如专利CN102035125A中研究人员采用了特殊封装结构降低外界温度、振动、噪声等对光纤激光器的影响,将光纤激光器粘贴于压电陶瓷上实现频率调制。同样国外市场上应用成熟的NKT光纤激光器也采用了隔声隔振降噪设计,其谐振腔两端也采用粘胶的方式固定于压电陶瓷表面实现频率调制。
相关报导在研制光纤激光器中均采用粘贴的封装方式,而胶水老化、蠕变以及应变传递、迟滞性等问题,会使激光器中心波长发生漂移,并且降低了激光器频率调制的实时响应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可靠性光纤激光器封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高可靠性光纤激光器封装装置,主要包括第一层封装外壳、隔音板、第二层封装外壳、隔振片、条形压电陶瓷片、有源相移光纤光栅,第一层封装外壳对内部装置进行包裹,第一层封装外壳长度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开有一矩形窗和一圆形孔,隔音板粘附于第一层封装外壳内壁上,隔音板对应第一层封装外壳的矩形窗和圆形孔位置分别开有矩形窗和圆形孔,第二层封装外壳固定于隔音板的底板上,第二层封装外壳对应隔音板的圆形孔位置开有圆形孔,隔振片固定在第二层封装外壳的底部内壁上,条形压电陶瓷片粘接固定在凝胶隔振片上表面,有源相移光纤光栅焊接在条形压电陶瓷片上表面,有源相移光纤光栅两端尾纤分别穿出第二层封装外壳、隔音板和第一层封装外壳的圆形孔。
所述第一层封装外壳的矩形窗处安装散热片。
所述第一层封装外壳和隔音板两侧的矩形窗处安装有两个半导体制冷器。
所述第二层封装外壳的外侧上表面安装有热敏电阻。
所述隔音板和第二层封装外壳间填充吸音棉。
所述有源相移光纤光栅使用采用焊料的无胶点焊方式固定在条形压电陶瓷片表面。
所述条形压电陶瓷片上表面固定有源相移光纤光栅的位置处涂覆阻尼硅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出将无胶封装技术应用于光纤激光器,采用无胶点焊方式将激光器谐振腔焊接于压电陶瓷表面,解决了光纤激光器传统工艺使用粘胶带来的应变传递和中心波长蠕漂问题,使得激光器高频调制和中心波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采用减振和隔音材料提高光纤激光器的隔振、隔声性能,结合半导体制冷器对激光器进行温度控制,并将有源相移光纤光栅采用无胶封装方式固定于压电陶瓷片表面,使激光器具有高频调制实时响应和中心波长高稳定性的特点,实现了光纤激光器的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209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