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甲基氯硅烷水解氯化氢气体的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2000.3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168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兵;高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7/07 | 分类号: | C01B7/07;C07C17/16;C07C19/03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7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塔 甲基氯硅烷 净化装置 氯甲烷 水解 本实用新型 活性炭纤维 氯化氢气体 喷淋装置 甲醇罐 冷却器 氯化氢 吸收器 合成反应热 管线连接 环保效益 节能降耗 时空产率 循环回路 合成釜 连接管 水解物 循环泵 废酸 收率 合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甲基氯硅烷水解氯化氢气体的净化装置。甲醇罐与吸收塔上部连接,甲基氯硅烷水解物管道与吸收塔下部连接;吸收塔底部经管线与吸收塔上部联系,形成循环回路;吸收塔顶部经管线连接至活性炭纤维吸收器,即为氯化氢的净化装置。吸收塔底部经循环泵与冷却器连接,冷却器连接至吸收塔上部。活性炭纤维吸收器底部经管线与吸收塔下部连接。吸收塔上部设置有喷淋装置,甲醇罐的连接管连接至吸收塔上部的喷淋装置之上。本实用新型降低了甲基氯硅烷水解氯化氢中杂质对氯甲烷合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了合成反应热,精简了工艺,提高了氯甲烷合成釜时空产率和氯甲烷收率,减少废酸量,节能降耗,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氯甲烷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甲基氯硅烷水解氯化氢气体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氯甲烷有三种工业生产方法,即副产回收法,甲烷氯化法、甲醇氢氯化法。草甘膦等生产过程副产大量氯甲烷,副产的氯甲烷夹带杂质较多。甲烷氯化法是将甲烷和氯气在400℃高温下进行氯化,生成氯甲烷和多氯化物,单一的一氯甲烷生产一般不用此法。甲醇氯化法事将氯化氢和甲醇按比例混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合成氯甲烷,其中又分为气相催化法、液相催化法、液相非催化法。气相催化法催化剂为活性氧化铝,液相催化法催化剂为氯化锌溶液,液相非催化法不使用催化剂。有机硅单体生产主要原料之一为氯甲烷,其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草甘膦副产氯甲烷回收净化后利用,另一种是利用合成氯甲烷,更多的采用甲醇氢氯化法合成。采用甲醇氢氯化法合成氯甲烷的原料之一氯化氢有两种来源,一是将盐酸解吸得到氯化氢气体,二是利用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得到的带压氯化氢气体。有机硅企业根据自身装置配套采用适合自己的生产工艺。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的的氯化氢做为原料时其夹带的硅烷会在催化条件下交联,生成的结构体堵塞管道和设备,迫使装置不能长期连续运行,例如使氯甲烷合成器能力下降,反应效率降低被迫更换催化剂,石墨冷却器效果变差,换热管堵塞,水洗塔填料堵塞等状况。
甲醇氢氯化法反应原理:CH3OH+HCl=CH3Cl+H2O
副反应是:2CH3OH=(CH3)2O+ H2O
反应第一步:2CH3OH=(CH3)2O+ H2O
反应第二步:(CH3)2O+2 HCl=2 CH3Cl+ 2H2O
氯化氢和甲醇在氯化锌催化作用下发生脱水酯化放热反应,反应热为30.8kj/gmol氯甲烷(298.15k)。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热气化移去反应产物和水,使反应向右进行。为维持反应温度,生产上常规做法是在反应器外设夹套,夹套中通入循环水冷却,或在反应器外设加热冷却器进行体外循环控制反应温度,或通过对合成气冷凝,将冷凝液回流至合成釜降温,这样通过热交换方式会损失一定的热量,反应热不能被充分利用,且需要的工艺设备复杂。催化法合成因甲醚选择性随着反应体系甲醇分压递增,故采用氯化氢过量以抑制甲醚的选择性,但会产生大量的含醇稀盐酸。
中国专利CN1515528A公开了一种一氯甲烷的加压合成精制工艺,采用液相催化法将甲醇和氯化氢按比例在装有催化剂的釜式反应器中140-170℃,0.05-0.25MPa压力下合成一氯甲烷,并采用浓硫酸洗涤脱除残余的水分和反应副产的二甲醚,经净化干燥后的氯甲烷气体通过压缩、冷凝得到高纯度的一氯甲烷产品。该发明甲醇和氯化氢经过汽化后分开进料,通过物料的体外循环,避免了反应釜产生骤冷、骤热现象,延长反应釜的使用寿命。但该发明需将反应液通过循环泵经釜外换热器移出或补充热量,并将出合成釜的反应物经冷凝器冷凝部分水和甲醇至气液分离器,由分离器回流至反应釜调节反应釜的温度,故工艺流和设备较多,操作复杂,釜内操作参数易波动。气相甲醇和氯化氢分开进料,两种原料在合成釜中难以混合均匀,影响反应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20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