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电偶布点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10842.5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833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欧川云;周舟;王勇;石锋;周龙;夏春波;谭文林;曾祥懿;曾翌;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14 | 分类号: | G01K1/14;G01K1/08;G01K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电偶 温度测点 盲孔 卷绕 缺槽 主杆 手柄 本实用新型 隔离保护 工作效率 温度采集 轴向延伸 主杆轴线 布设 测量点 长条形 传导线 前端口 有效地 成型 平行 相通 干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偶布点工具,包括卷绕主杆和手柄,所述卷绕主杆的后端插入手柄内,卷绕主杆的前端开有轴向延伸的盲孔,所述盲孔的前端口部开有与主杆轴线平行并与盲孔相通的长条形的旋转缺槽,所述旋转缺槽的宽度W大于热电偶传导线的直径,盲孔的深度L1与旋转缺槽的长度L2之差大于热电偶前端温度测点的长度。通过该工具能使布设后的热电偶的温度测点被有效地隔离保护起来,避免温度测点与不必要的非测量点接触产生多余温度干涉,从而影响温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温度测点成型快捷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布点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电偶布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电偶的布点工具。
背景技术
汽车在进行热环境风洞试验前,需要对汽车发动机舱、乘员仓等位置进行热电偶(热电偶是温度传感器的一种)布点,通过热电偶的温度测点采集车上表面温度、管道内部流体温度以及局部区域空气温度。现有的布点方法,一般是直接将热电偶接触点布置在被测位置,没有相应保护隔离措施。该方法存在的客观缺点是:(1)、影响温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2)、使用不方便,布点效率低。
通常试验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影响温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第一种情况:汽车风洞环境模拟试验时会模拟行驶风速,热电偶布置在流场中,气流对热电偶产生晃动,气流扰动热电偶,温度测点会与非测量点物体产生接触,传递温度产生干涉,从而响温度采集的准确性。第二种情况:采集管道内部液体温度时,热电偶布置在管道内部与液体接触进行温度采集。试验时车辆发动模拟路面行驶,整个系统管道内部液体是循环流动,流动使管道内热电偶产生位移。热电偶温度测点与管壁接触,产生温度传递从而影响温度采集的准确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热电偶的温度测点外露,造成与非测量点接触,从而影响温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专用于热电偶的布点工具,通过该工具能使布设后的热电偶的温度测点被有效地隔离保护起来,避免温度测点与不必要的非测量点接触产生多余温度干涉,从而影响温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并且温度测点成型快捷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布点的工作效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电偶布点工具,包括卷绕主杆和手柄,所述卷绕主杆的后端插入手柄内,卷绕主杆的前端开有轴向延伸的盲孔,所述盲孔的前端口部开有与主杆轴线平行并与盲孔相通的长条形的旋转缺槽,所述旋转缺槽的宽度W大于热电偶传导线的直径,盲孔的深度L1与旋转缺槽的长度L2之差大于热电偶前端温度测点的长度。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卷绕主杆采用不锈钢制成,主体为圆柱杆,圆柱杆的后端带有横截面为方形的防转段,所述手柄为木质手柄,在木质手柄上设置有与防转段匹配的防转孔,且防转段与防转孔过盈配合。采用木质手柄,提高握持的舒适度;木质手柄与卷绕主杆采用防转结构相连,能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木质手柄与卷绕主杆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所述卷绕主杆上设置有限位台阶或限位划痕,限位台阶或限位划痕位于盲孔后方2—3mm位置处。增加限位台阶或限位划痕,热电偶传导线沿卷绕主杆由前向后缠绕至限位台阶或限位划痕为止,操作更加方便准确。
更进一步,所述旋转缺槽的宽度W为1.5mm,长度L2为5mm,盲孔的深度L1与旋转缺槽的长度L2之差为7—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卷成形后的热电偶前端温度测点,被热电偶传导线围绕始终处于中心位置,避免数据采集时前端温度测点与非测量点接触产生多余温度干涉,对前端温度测点起到有效的隔离保护作用,从而保证温度采集的准确可靠性;且成型快捷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布点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热电偶布点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热电偶布点工具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卷绕主杆的放大图。
图4是卷成形后的热电偶的局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108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附件产品测温线夹
- 下一篇:一种蒸汽发生器水压试验测温探头固定及安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