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捕集烟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09637.7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7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王婧惠;刘明;赵莉;张菡英;钤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6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吸收塔 氢氧化钠溶液 本实用新型 碳酸钠溶液 氢氧化钠 烟道尾气 碳酸钠 捕集 吸收 二次吸收 节能环保 溶液输送 碳酸氢钠 烟气净化 受热 钢厂 烟气 电厂 转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捕集烟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1)烟气净化;(2)烟气与碳酸钠溶液在一次吸收塔内进行第一次吸收;(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在二次吸收内进行第二次吸收;(4)将二次吸收塔内溶液输送至一次吸收塔内;(5)碳酸氢钠受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6)收集二氧化碳。(7)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8)氢氧化钠溶液循环至至二次吸收塔。本实用新型工艺简单易行,使用成本低,能够利用电厂、钢厂利用既有条件进行二氧化碳的吸收。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捕集烟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
(二)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由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储存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减少温室效应的手段。不幸的是,虽然对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仅有少数国家中的少数企业能够将燃煤、燃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储存。同样,我国的绝大部分相关企业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当前比较成熟的工业化二氧化碳捕集方法为MEA法,即使用一乙醇胺作为介质,来吸收和解吸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该法虽然技术和工艺成熟,但其也存在醇胺的高成本、醇胺的易挥发性、醇胺在运行中易降解、运行设备需特殊的耐腐蚀防护、以及二氧化碳从醇胺中解吸的高能耗性等弱点。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氢氧化钠及碳酸钠捕集烟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氢氧化钠、碳酸钠捕集烟道尾气中二氧化碳的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由烟气净化系统1、烟气降温系统2、一次吸收塔3、二次吸收塔4、烟囱5、二氧化碳解吸系统6、二氧化碳收集系统7和氢氧化钠再生槽8组成,烟气依次进入烟气净化系统1、烟气降温系统2、一次吸收塔3、二次吸收塔4,然后进入烟囱5排空,烟气在一次吸收塔内3与二氧化碳贫液进行气液相接触,二氧化碳贫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二氧化碳富液,二氧化碳富液从一次吸收塔3进入二氧化碳解吸系统6,二氧化碳富液在二氧化碳解吸系统6中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贫液,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二氧化碳收集系统7收集,二氧化碳贫液进入氢氧化钠再生槽8进行氢氧化钠溶液再生,再生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二次吸收塔4,与烟气进行气液相接触,二次吸收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转变为二氧化碳贫液,二氧化碳贫液输入到一次吸收塔3内继续吸收二氧化碳。
进一步地,烟气净化系统1是指烟气脱硫、脱硝系统或者其结合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降温系统2是指换热器、水洗塔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吸收塔或二次吸收塔均为喷淋式吸收塔。
进一步地,所述二氧化碳解吸系统6为沿烟道气流向串联的多个换热器。
二氧化碳贫液是指未吸收二氧化碳的碳酸钠溶液,二氧化碳富液是指碳酸氢钠溶液和少量碳酸钠溶液的混合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和解吸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本工艺中氢氧化钠和再生循环使用,降低了成本;碳酸钠可重复吸收二氧化碳,成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水溶液不稳定,随温度的升高,分解为碳酸钠、水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实现重复利用,并且所需温度较低,降低了耗能。现有技术中,尚未有工艺能够利用该技术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并且,该工艺对碳酸氢钠加热所需温度不高,完全能够利用烟道气本身的余热来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096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