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水泵进水口排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05448.2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4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华;许长生;夏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铜梁排水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F5/04 | 分类号: | F04F5/04;F04F5/46;F04F5/4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雷晕 |
地址: | 4025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水泵 水射器 进水管道 排水管道 连接管道 排空装置 喷嘴 进水口 扩压管 吸入室 旁通 废水 本实用新型 进水口连接 自来水管道 管理维修 管路连通 整体连接 排空气 负压 灌水 排空 紧凑 产品结构 自来水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水泵进水口排空装置,包含中水泵进水管道、排水管道、连接管道、中水泵与废水井,中水泵进水管道的一端与外部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中水泵连接;所述排水管道的一端与自来水管道连接,排水管道的另一端与废水井连接;还包含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包含喷嘴、旁通吸入室以及扩压管,水射器的喷嘴与扩压管整体连接在排水管道之中,旁通吸入室与连接管道的一端相连,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中水泵进水管道的管路连通,利用水射器排空气,不需灌水,不用电,利用自来水通过水射器产生负压来排空中水泵进水管道空气,速度快,产品结构简单紧凑、管理维修简便、安装快捷、运行可靠、操作简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空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中水泵进水口排空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对于管道内进行排空作业,大部分都是使用自吸泵,传统的自吸泵无论是单独使用或者配合使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所配置的油水分离器根本不能完全把水分离掉、还是会很容易出现把水吸到泵里面污染了真空泵油,而且自吸泵排空前需要灌水,要用电,排空速度慢且自吸泵容易坏,噪音大,能耗高,寿命短,操作不方便,维修成本也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水泵进水口排空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抽真空噪音大,能耗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中水泵进水口排空装置,包含中水泵进水管道、排水管道、连接管道、中水泵与废水井,中水泵进水管道的一端与外部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中水泵连接;所述排水管道的一端与自来水管道连接,排水管道的另一端与废水井连接;还包含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包含喷嘴、旁通吸入室以及扩压管,水射器的喷嘴与连接自来水管道的排水管道相连,旁通吸入室与连接管道的一端相连,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中水泵进水管道的管路连通,连接自来水管道的排水管道与水射器的喷嘴之间设有截止阀,连接管道靠中水泵进水管道一端设有止回阀。
自来水进入射流器并从喷嘴喷出,喷嘴为锥形喷嘴,喷嘴的截面尺寸逐渐变小,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由大孔径至小孔径通道时,其流速将增加,形成高速水流,水流速度带动周边的气流速度加快,气压降低,形成相对负压,利用高速水流形成的这一动能在水射器的吸入室产生负压,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中水泵进水管道水面上经连接管道自动吸进吸入室,在吸入室的喉管与水流形成气水混合物并经剧烈的混合搅动,空气被粉碎成极微小的气泡,成为雾状的气水乳浊液;再经过射流器的扩压管由速头转变成压头,微细气泡进一步被压缩,增大了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形成溶气水;最后溶气水从射流器扩压管喷出,排到废水池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利用水射器排空气,不需灌水,不用电,利用自来水通过水射器产生负压来排空中水泵进水管道空气,速度快,产品结构简单紧凑、管理维修简便、安装快捷、运行可靠、操作简单,通过截止阀可随时启动或停止,亦可自动运作,可以效率高、能耗低、使用寿命长、噪音低、性能佳,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图,
1为排水管道,2为中水泵进水管道,3为连接管道,4为中水泵,5为废水井,6为喷嘴,7为旁通吸入室,8为扩压管,9为截止阀,10为止回阀,11为自来水管道,12为外部进水口,13为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铜梁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市铜梁排水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054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