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1005031.6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79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何支峻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杰德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2 | 分类号: | F24F1/02;F24F3/16;F24F13/28;F24F13/20;F24F13/32;F24F1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蒋剑明 |
地址: | 516029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阀门组件 过滤网组件 空气净化器 风机模组 室内环境 新风管道 新鲜空气 支撑组件 排风口 壳体 排出 本实用新型 室内空气 室外环境 循环净化 应用过程 用户需要 进风口 室外 净化 引入 补充 | ||
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支撑组件、风机模组、过滤网组件、第一阀门组件、第二阀门组件及新风管道。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通过设置壳体、支撑组件、风机模组、过滤网组件、第一阀门组件、第二阀门组件及新风管道。在实际的空气净化器应用过程中,当用户需要对室内环境进行循环净化时,打开第一阀门组件,启动风机模组,室内空气从进风口流经至过滤网组件最终从排风口排出,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循坏净化;当用需要从室外环境引入新鲜空气时,打开第二阀门组件,室外新鲜空气从新风管道流经至过滤网组件最终从排风口排出,实现向室内环境补充新鲜空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空气清新机、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一般包括PM2.5、粉尘、花粉、异味、甲醛之类的装修污染、细菌、过敏原等,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主要分为家用、商用、工业、楼宇。空气净化器中有多种不同的技术和介质,使它能够向用户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空气。常用的空气净化技术有:吸附技术、负(正)离子技术、催化技术、光触媒技术、超结构光矿化技术、HEPA高效过滤技术、静电集尘技术等;材料技术主要有:光触媒、活性炭、合成纤维、HEAP高效材料、负离子发生器等。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多采为复合型,即同时采用了多种净化技术和材料介质。
但在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尤其是家庭式空气净化器,考虑家庭环境不同工业生产环境,一般的家庭式空气净化器结构较为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家庭式空气净化器净化能力不需要特别高,家庭式空气净化器一般仅对家庭环境中的灰尘以及一些微小颗粒进行吸附,达到空气净化的效果,因此,一般的家庭式空气净化器只能对室内环境进行循环式空气净化,无法从室外环境引入新鲜空气,倘若室内环境空气的浑浊程度太高,单凭空气净化器无法对浑浊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此外,倘若内置在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组件损坏,空气净化器就无法净化室内浑浊空气,也就直接失去空气净化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从室外环境引入新鲜空气,以及风道设计更为合理,并且新鲜空气引入过程中阻力更小的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排风口和管道接入口;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风机模组,所述风机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风机模组临近所述排风口设置;
过滤网组件,所述过滤网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第一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阀门组件临近所述进风口设置;
第二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设置于所述管道接入口内;及
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的端部插接于所述管道接入口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部和缓冲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缓冲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部为橡胶缓冲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包括安装支架、第一驱动部和多个栅格阀门,所述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多个所述栅格阀门转动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驱动部分别与多个所述栅格阀门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分别用于驱动多个所述栅格阀门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部为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杰德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杰德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0050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