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70525.1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825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郑增增;郑清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赛博宁减振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5 | 代理人: | 缪友菊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位套 固定杆 减震板 凸起 新型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 安装固定 一端设置 扳手头 活塞杆 减振器 导套 导柱 螺栓穿过螺栓 减震 手柄 调整弹簧 圆周分布 转动扳手 固定耳 外圆周 伸缩 扣入 内壁 手扶 匹配 耗时 背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活塞杆,所述固定杆的外侧背离所述活塞杆的位置套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外圆周设置有两个沿其圆周分布的限位套凹槽,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减震板导柱和第二减震板导套以及导柱凸起和导套凹槽,从而便于用户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将第一减震板和第二减震板安装固定,减少了安装固定时,用手扶牢固的耗时,提高了效率,使用内壁设置有两个与限位套凹槽相匹配凸起的扳手头,将扳手头凸起扣入限位套凹槽,从而转动扳手头手柄,使得限位套可以横向移动,从而调整弹簧的伸缩,更有利于减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Absorber),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然而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限位套调节不便,增加了调节限位套的耗时,不利于根据需要调整弹簧伸缩的特性,降低了减震的效果;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减震板连接安装直接通过螺栓紧固,由于缺乏限位导正的机构,不利于两块减震板的安装,增加了安装减震板的耗时;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限位套调节不便,增加了调节限位套的耗时,不利于根据需要调整弹簧伸缩的特性,降低了减震的效果;现有的减振器在使用时,减震板连接安装直接通过螺栓紧固,由于缺乏限位导正的机构,不利于两块减震板的安装,增加了安装减震板的耗时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减振器,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焊接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活塞杆,且活塞杆贯通所述固定杆的端部并与所述固定杆的内部连通,所述固定杆的外侧背离所述活塞杆的位置套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外圆周设置有两个沿其圆周分布的限位套凹槽,所述活塞杆的一端背离所述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和限位套的内侧环绕设置有弹簧,所述固定座的一端背离所述活塞杆的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一减震板,所述第一减震板的一端背离所述固定座的位置固定设置有第二减震板,所述第一减震板的侧表面对立设置有第一减震板导柱,所述第一减震板导柱的端部向一侧延伸设置有导柱凸起,所述第二减震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一减震板导柱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减震板导套,所述第二减震板导套的底端向一侧延伸开设有导套凹槽,所述第二减震板的侧表面设置有阻尼力值调节钮,且阻尼力值调节钮贯通所述第二减震板的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板和第二减震板通过第一减震板导柱和第二减震板导套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板和第二减震板的表面均设置有螺栓孔,该螺栓孔相互贯通。
优选的,扳手头的内壁设置有两个与所述限位套凹槽相匹配的凸起。
优选的,所述阻尼力值调节钮的外圆周处均匀设置有条形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第一减震板导柱和第二减震板导套以及导柱凸起和导套凹槽,从而便于用户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将第一减震板和第二减震板安装固定,减少了安装固定时,用手扶牢固的耗时,提高了效率;
(2)使用内壁设置有两个与限位套凹槽相匹配凸起的扳手头,将扳手头凸起扣入限位套凹槽,从而转动扳手头手柄,使得限位套可以横向移动,从而调整弹簧的伸缩,更有利于减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赛博宁减振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赛博宁减振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705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后减震器用油缸
- 下一篇:一种机械设备用减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