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44562.5 | 申请日: | 2018-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72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安康;刘晔;臧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刘畅;徐冬涛 |
地址: | 21002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履带底盘 堆载 承重横梁 承重纵梁 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 连系梁 履带式 液压支撑装置 螺栓 场地要求 承载系统 动力来源 可伸缩式 螺栓安装 试验系统 试验周期 移动方便 移动方式 支撑系统 承重 移动 履带 行进 承载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包括承载系统、动力系统、履带底盘系统和静载试验系统,堆载平台由履带底盘作为行进和移动方式,其动力来源为集成于承重纵梁中间的动力系统。两条履带之间由履带底盘的连系梁连接,组成履带底盘系统。承重纵梁和动力系统均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横梁上。承重横梁则通过螺栓与履带底盘的连系梁连接。承重横梁、承重纵梁和可伸缩式液压支撑装置作为承重及支撑系统其主要支撑和承载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堆载平台具备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对场地要求低,试验周期短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静载荷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在检地基(包含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的各种方法中,平板载荷试验是一种应用最早、最广泛,且被公认为试验结果最准确、最可靠的原位测试方法,被列入各国各种工程规范或规定中。该试验模拟地基或基础的实际工作状态,在一定尺寸的刚性承压板上分级施加荷载,观测各级荷载作用下地基(包含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随压力的变化测试变形情况的原位试验。
平板载荷试验必须由反力系统提供足够的反力,而反力系统一般有堆载法和地锚法,或两者联和使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为堆载法,堆载材料主要以砂石和混凝土块为主。以砂石为堆载材料的反力系统主要由人工堆载完成,这种方法对试验场地要求较低,但却费事、费力,试验准备时间长,造成整个周期过长,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试验成本逐年升高。以混凝土块为主堆载材料的反力系统主要由机械完成,因这种方法主要由吊机等大型机械吊装反力系统,因此对试验场地的要求比较高,要能满足大型机械的通行要求,此方法试验成本比较高,但试验周期相对较短。大型机械的使用导致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在一些场地较差,或基坑中平板载荷试验。
地锚法是在试验点预先打设足够的锚杆桩做反力系统,此种方法试验时虽不需要大型机械或大量人工进行安装,但存在以下缺点:1、锚杆桩施工费用较高,试验后一般很难得到有效利用;2、试验对所用锚杆施工质量要求较高,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且不能有较大变形,否则易因受力不均导致锚杆桩被拔出;3、试验时,因锚杆桩对土层的影响,对试验精度一定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操作简单,移动方便,对场地要求低,试验周期短的堆载平台。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公开了一种静载用履带式移动堆载平台,它包括承载系统、动力系统、履带底盘系统和静载试验系统:
-承载系统:包括承重横梁、承重纵梁、可伸缩式液压支撑装置,承重纵梁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横梁上,承重横梁作为承重主梁设置为至少2根,承重纵梁作为承重次梁;承重横梁通过螺栓与履带底盘系统的连系梁连接;所述液压支撑装置设置在承重横梁上,在承重纵梁上放置混泥土配重块;
-动力系统:为堆载平台的动力装置,动力系统通过螺栓安装在承重纵梁的空隙部位;
-履带底盘系统:为堆载平台的行走和移动装置;履带底盘系统包括两侧的履带底盘以及连接两侧履带底盘的连系梁,连系梁与承重纵梁平行,履带底盘与承重横梁平行;
-静载试验系统:包括千斤顶上反力梁、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千斤顶、载荷板、基准梁、百分表、基准桩和吊索,千斤顶上反力梁横跨两根承重横梁并下挂于承重横梁下方,千斤顶上反力梁连接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的活动端,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固定在承重纵梁上,千斤顶上反力梁基于液压千斤顶伸缩装置在承重横梁下方活动,实现推出收回动作;荷载板水平设置,在荷载板上固定千斤顶,荷载板的两侧通过吊索连接在承重横梁上,通过下方吊索实现载荷板和千斤顶归位,与试验点接触;所述基准桩打入地下,基准梁安装在基准桩上,若干百分表设置在基准梁上。
优选的,所述千斤顶上反力梁同承重横梁通过曲轴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445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