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呼吸吸雾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919628.5 | 申请日: | 2018-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602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 发明(设计)人: | 胡杨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帝拓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11/00 | 分类号: | A61M1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万商天勤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79 | 代理人: | 王志明 |
| 地址: | 518125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口鼻罩 超声波雾化片 吸雾器 衔接管 电连接 海绵条 本实用新型 呼吸 高频电源 高频激励 控制装置 连通位置 出气口 药瓶 抵接 底面 伸入 连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呼吸吸雾器,该吸雾器包括口鼻罩、设置于该口鼻罩底部与该口鼻罩连通的衔接管、设置于该口鼻罩内并位于该口鼻罩与该衔接管连通位置处的超声波雾化片、设置于衔接管内并可伸入至药瓶内的海绵条、设置于该口鼻罩背部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该口鼻罩上与该超声波雾化片电连接并用于向该超声波雾化片提供高频激励电流的高频电源,该海绵条顶端与该超声波雾化片底面抵接,该口鼻罩上还设有与该超声波雾化片电连接、并用于控制该超声波雾化片开启或关闭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雾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呼吸吸雾器。
背景技术
目前,内服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消化道服用,即含服、吞服;二是注射,包括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
除此之外,呼吸道粘膜具有对药剂的吸收效果,并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血液,可作为药物的第三种内服方式。相较于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排除了消化道吸收方式中消化液和食物对药物的影响,保证药效。
但目前呼吸道吸收方式仅限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呼吸道吸收方式中,液态药剂通过呼吸运动进入呼吸道,使药物直接接触呼吸道,被呼吸道粘膜吸收,更直接地作用于病毒、病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目前,呼吸道吸收方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口腔手动喷射:喷口对准口腔,按压喷剂瓶的喷射头,使药剂喷向咽喉部位。此方法简单实用,但由于药物以相对高剂量瞬间喷向咽喉,大部分药剂通过会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在咽喉部位的停留时间较短,虽然吞咽的部分药物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但由于在血液中浓度较低,治疗效果不佳。
呼吸机方式:由专用呼吸机将药物气化,然后由病人通过呼吸道吸收。此方法可以达到药物的最佳治疗预期,但由于该设备价格较高,体积较大,目前主要由医院购置,收费为病人使用。由于为轮流使用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消毒措施,但难以完全消灭交叉感染的可能,另一方面,病人服用药物需要到医院,而且需要排队,极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呼吸吸雾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便携式呼吸吸雾器,该吸雾器包括口鼻罩、设置于该口鼻罩底部与该口鼻罩连通的衔接管、设置于该口鼻罩内并位于该口鼻罩与该衔接管连通位置处的超声波雾化片、设置于衔接管内并可伸入至药瓶内的海绵条、设置于该口鼻罩背部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该口鼻罩上与该超声波雾化片电连接并用于向该超声波雾化片提供高频激励电流的高频电源,该海绵条顶端与该超声波雾化片底面抵接,该口鼻罩上还设有与该超声波雾化片电连接、并用于控制该超声波雾化片开启或关闭的控制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口鼻罩第一侧侧边设有第一挂耳,该第一挂耳上设有贯穿该第一挂耳的第一挂孔,该口鼻罩第二侧侧边设有第二挂耳,该第二挂耳上设有贯穿该第二挂耳的第二挂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口鼻罩为碗状罩体。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超声波雾化片上设有贯穿该超声波雾化片的复数个微孔。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衔接管外壁面上设有向该衔接管内凹陷的环形槽,该环形槽内嵌设有在该衔接管插入至药瓶内时与药瓶瓶口内壁面抵接的环形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口鼻罩开口端底部固设有用于支撑该口鼻罩的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携式呼吸吸雾器中,该手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顶端与该口鼻罩固定连接,该第一支撑杆底端与该第二支撑杆顶端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帝拓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帝拓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196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