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17739.2 | 申请日: | 2018-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33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韦永斌;曹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刘湘舟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装置 水下桩基 混凝土 第二压力传感器 第一压力传感器 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 监控终端 数据采集 通信模块 远程网络服务器 便于携带 监测结果 监测数据 泥浆液面 实时显示 通信连接 绑扎带 钢筋笼 标定 泥浆 减小 钢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该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远程网络服务器、监控终端以及安装组件,其中,安装组件通过上下两个绑扎带安装在钢筋笼上部的钢筋上,第一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安装组件中,第二压力传感器放置在泥浆液面下50‑200厘米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和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能够大幅度减小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对泥浆和混凝土标定,操作方便,便于携带,监测数据可以通过监控终端实时显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测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传统的测量水下桩基混凝土灌注高度的方法是通过一个带着测绳的测锤进行量测,测锤重量大约1kg,呈锥形,测锤通过人工向桩孔内放入,由于混凝土中含有碎石等粗骨料,当测锤在混凝土中靠自身重力下沉时,测量人员的手感与在泥浆中的手感不一样,通过这种感觉确认混凝土面的标高,可见随着混凝土面埋深的增加,其量测误差越来越大,且不同测量人员测量结果差别也很大,超灌高度不容易控制。
专利201520015884.8中采用单个传感器对灌注高度进行判断,由于桩基坑上部和下部泥浆密度不均匀,容易造成误判;而且经实践证明由于灌注混凝土的作业场地环境复杂,因邻近桩基钻孔、重型移动设备行走等带来的振动也会对监测结果造成巨大影响。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从而能够大幅度减小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对泥浆和混凝土标定,操作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远程网络服务器、监控终端以及安装组件,其中,安装组件通过上下两个绑扎带安装在钢筋笼上部的钢筋上,第一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安装组件中,第二压力传感器放置在泥浆液面下50-200厘米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和通信模块通信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包括锂电池电源、数据传输单元和数据采集单元;其中,锂电池电源为数据传输单元、数据采集单元、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供电,数据采集单元将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单元传输到远程网络服务器上;远程网络服务器用于接收并存储监测到的数据。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监控终端是电脑或者手机。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远程网络服务器能够支持多个数据采集与通信模块同时使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采用上下布置的形式。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能够重复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需要外部给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供电,适用于近距离和较远距离(不能近距离监测时)两种方式进行无线通信数据传输,而且即插即用,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布置两个传感器,将数据做差分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小上述情况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对泥浆和混凝土标定,操作方便,便于携带,监测数据可以通过监控终端实时显示,数据也可以在作业现场和办公室查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水下桩基混凝土超灌监测装置的压力传感器安装在钢筋笼上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177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灌注桩桩底尘渣厚度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属制测斜管护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