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临界CO2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氨基热化学储能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20911112.6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20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晨;赵磊磊;金伟娅;李曰兵;周水清;周明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S23/70 | 分类号: | F24S23/70;F24S10/30;F24S60/20;F24S70/12;F24S80/2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热反应器 氨分解 超临界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合成氨 氨基热化学 储能反应器 第一换热器 放热反应器 常温压力 依次连接 储存罐 输气管 输液管 换热循环装置 第二换热器 反射太阳光 定日镜场 反射光 集热 架设 电厂 | ||
超临界CO2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氨基热化学储能反应器,包括设置在反射太阳光的定日镜场1的反射光路上的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和第一换热器4架设在集热塔2上,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第一换热器4、常温压力储存罐7之间用第一输气管5和第一输液管6依次连接;常温压力储存罐7、第二换热器10、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之间用第二输气管8和第二输液管9依次连接;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与电厂12之间设有以超临界CO2为工质的换热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化学储能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主要采用显热储能系统,存在着储能密度低、成本高、低温凝固、高温分解和腐蚀等问题。热化学储能通过可逆的热化学反应进行吸热和放热循环过程,能量密度高、能量损失少且储存温度低。基于氨的热化学储能系统(氨基热化学储能系统)因其无副反应,可在常温下储存,被认为最具应用前景的系统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克服传统显热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和储能效率低、降低储能系统对温度的要求严苛、产生副反应等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的热化学储能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超临界CO2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氨基热化学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反射太阳光的定日镜场1的反射光路上的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和第一换热器4架设在集热塔2上,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第一换热器4、常温压力储存罐7之间用第一输气管5和第一输液管6依次连接;常温压力储存罐7、第二换热器10、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之间用第二输气管8和第二输液管9依次连接;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与电厂12之间设有以超临界CO2为工质的换热循环装置。
常温压力储存罐7将液氨通过第一输液管6输送到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吸收来自定日镜场1的热量,将液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再将氮气和氢气通过第一输气管5输送到常温压力储存罐7;常温储存罐7将氮气和氢气通过第二输气管8输送到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将氮气和氢气合成为氨,再通过第二输液管9将液氨输送到常温压力储存罐7;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第一换热器4、常温压力储存罐7、第二换热器10、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构成一个闭路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氨基热化学储能系统,定日镜场1以一定角度安置,将太阳光反射到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是罐状结构,其两端是球形弧面,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的底端通过第一输气管 5和第一输液管6与第一换热器4连接,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和第一换热器4整体被支撑于集热塔2的钢结构之上;第一换热器4通过第一输气管5和第一输液管6与常温压力储存罐7连接,常温压力储存罐7为罐状结构,两个端面是球形弧面;通过常温压力储存罐7的第二输气管8和第二输液管9再与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的上下两端连接,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最后通过换热循环装置与电厂12连接;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第一换热器4、常温压力储存罐7、第二换热器 10和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构成一个闭路循环,通过合成氨反应进行热化学储能;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与电厂12之间的换热循环装置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为循环工质,用于S-CO2布雷顿发电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热化学储能系统主要通过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和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两个反应器之间通过合成氨反应进行氨循环,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与电厂12之间以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为工质完成循环。两个反应器及所有连接导管(包含第一输气管5和第一输液管6、第二输气管8和第二输液管9)的材质均为Inconel 625,氨分解吸热反应器3和合成氨放热反应器11内部均匀填充有铁基合成氨催化剂颗粒,常温储存罐7为不锈钢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111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BIPV支架及BIPV屋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支承稳固的太阳能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