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疗康复用人体行走训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70179.X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37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蕊;李娟;杨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H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胡颖 |
地址: | 550004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杆 曲杆 底板 连接杆 架梁 行走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 传动构件 支撑构件 踏板 安装台 夹持板 支撑柱 套管 陪护 电机 电源 电机提供电源 康复 调节构件 内部设置 套管连接 套管设置 臂托 工作量 医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疗康复用人体行走训练装置,主要包括支撑构件、传动构件、电源;支撑构件包括底板、支撑柱、架梁、连接杆、夹持板,支撑柱包括套管和内杆,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台;传动构件包括曲杆、踏板;套管设置在底板上,内杆设置在套管上,内杆与套管连接处设置有调节构件,架梁设置在内杆上,架梁上设置有臂托,连连接杆与两侧的内杆连接,夹持板设置在连接杆上;曲杆设置在安装台上,安装台内部设置有电机,踏板设置在曲杆上,电机为曲杆提供动力,电源为电机提供电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时不需要陪护人员长时间搀扶使用者,大大降低了陪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疗康复用人体行走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年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这些疾病和损伤会造成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障碍,乃至残疾。以目前存活的320~400万脑血管病重残患者为例,平衡功能、下肢功能障碍是主要致残因素。多个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的训练是改善功能障碍的重要方式。平衡功能及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多数都要经过从被动运动训练到主动运动训练的过程,目前进行被动态下肢平衡功能训练的疾病有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也用于有昏迷、植物状态和微弱意识状态的意识障碍的疾病。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很多持续被动训练器(CPM),基本上涵盖的人体全部的关节部位,包括踝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胯关节等。下肢的训练在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CPM机只是一种被动的康复手段,在康复初期能够帮助患者运动,锻炼肌肉群和关节,防止肌肉坏死等,但是随着康复程度的不断好转,CPM机所起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在康复后期,患者需要的是自主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的恢复性训练,也就是说从被动的肢体运动到主动的肢体运动。
以往对病人的下肢功能训练通常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这样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消耗大量的体能,也有些医院采用传统的单腿功能训练器(CPM机)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每次只能一条腿单独训练,不能模拟人体的自然生理运动状态进行训练,训练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模拟人体的自然生理运动状态的医疗康复用人体行走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疗康复用人体行走训练装置,主要包括支撑构件、传动构件、电源;支撑构件包括底板、支撑柱、架梁、连接杆、夹持板,支撑柱包括套管和内杆;传动构件包括曲杆、踏板;底板上设置有安装台,套管有4个,4个套管分别设置在底板上表面的四角位置,内杆有4个,4个内杆分别活动套设在4个套管上,4个内杆与4个套管连接处均设置有调节构件,架梁设置在内杆上,架梁上设置有臂托,架梁后端设置有调节旋钮和电源控制按钮,架梁前端设置有开口;连接杆有两个,左侧的两个内杆之间通过的一个连接杆连接,右侧的两个内杆之间通过的另一个连接杆连接,连接杆能够沿着内杆上下滑动,连接杆与内杆连接处设置有紧固销,夹持板有两个,两个夹持板分别设置在两个连接杆上,夹持板与连接杆连接处设置有伸缩调节杆,通过伸缩调节杆的伸缩运动使得夹持板能够相对于连接杆进行左右活动;曲杆从左向右水平贯穿设置在安装台上,踏板有两个,两个踏板分别设置在曲杆的两端,通过曲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踏板围绕曲杆做圆周运动,且同时踏板一直保持水平,安装台内部设置有电机,电机能够带动曲杆围绕其轴心进行转动,调节旋钮与电机连接,电源为电机提供电源,电源控制按钮与电源连接。
进一步地,调节构件包括外壳、卡爪、调节按钮,卡爪活动设置在外壳内部,调节按钮贯穿外壳,内杆上设置有卡槽,卡爪为倒L形,卡爪的横段一端与内杆上的卡槽接触,另一端通过弹簧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卡爪的竖段与调节按钮连接,通过调节按钮带动卡爪在卡槽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内杆在套管内的上下移动,当需要对内杆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只需要按下调节按钮,向上或者向下抽动内杆即可,方便快捷,减轻了陪护人员的工作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医科大学,未经贵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701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部康复设备
- 下一篇:一种手功能康复锻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