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铆接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66699.3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61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陈祥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日信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李肇伟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头 触点 成型腔 铆接工装 铆接位置 驱动机构 下模板 驱动 底面 本实用新型 过电流能力 固定工件 升降机构 位置形变 旋转机构 轴线圆周 规整 整形 弧面 绕芯 铜片 碗状 下压 芯件 均衡 侧面 保证 | ||
一种铆接工装,包括下模板、设在下模板上的用于固定工件的芯件、模头和驱动模头的驱动机构;所述模头的底面设有碗状的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的底面为平面,成型腔的侧面为弧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头下压的升降机构和驱动模头绕芯件轴线圆周运动的旋转机构。本实用新型利用特殊的模头,可以将触点的尾部整形成规整的伞状,保证触点的完好,由于触点铆接位置的各个位置形变均衡,所以铆接位置与铜片结合牢固,从而提高触点的过电流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铆接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生产继电器的铆接工装。
背景技术
触点与铜片通过铆接工艺进行连接,触点包括头部和尾部,其尾部通过冲压膨胀进而达到铆接的目的。现有的铆接工装所虽然也能起到铆接的效果,但是对于继电器触点的铆接来说,其铆接可靠性较差,而且触点与铜片接触的面积小,无法确保其过电流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铆接工装,增强触点与铜片结合牢固度,增强触点过电流电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铆接工装,包括下模板、设在下模板上的用于固定工件的芯件、模头和驱动模头的驱动机构;所述模头的底面设有碗状的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的底面为平面,成型腔的侧面为弧面;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头下压的升降机构和驱动模头绕芯件轴线圆周运动的旋转机构。本实用新型利用特殊的模头,可以将触点的尾部整形成规整的伞状,保证触点的完好,由于触点铆接位置的各个位置形变均衡,所以铆接位置与铜片结合牢固,从而提高触点的过电流能力。
作为改进,所述升降机构为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模头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电机和偏心套,电机通过偏心套驱动气缸旋转。
作为改进,所述芯件上设有与触点头部形状相似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利用特殊的模头,可以将触点的尾部整形成规整的伞状,保证触点的完好,由于触点铆接位置的各个位置形变均衡,所以铆接位置与铜片结合牢固,从而提高触点的过电流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铆接工装,包括下模板3、设在下模板3上的用于固定工件的芯件2、模头1和驱动模头1的驱动机构(未标示)。
如图2所示,所述芯件2上设有与触点7头部形状相似的固定孔,该固定孔用于将触点7固定在下模板3上,并且防止工作时触点移动。所述模头1的底面设有碗状的成型腔4,所述成型腔4的底面5为平面,成型腔4的侧面6为弧面,工作时,成型腔4反扣在触点的尾部8,触点的尾部8与平面接触,通过旋转模头1,弧面与触点接触从而对其进行整型。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模头1下压的升降机构和驱动模头1绕芯件2轴线圆周运动的旋转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为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模头1连接;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电机和偏心套,电机通过偏心套驱动气缸旋转;利用升降机构和旋转机构实现成型腔4对触点尾部的整型。
本实用新型利用特殊的模头1,可以将触点的尾部整形成规整的伞状,保证触点的完好,由于触点铆接位置的各个位置形变均衡,所以铆接位置与铜片结合牢固,从而提高触点的过电流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日信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日信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666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快速更换的铆螺母工装
- 下一篇:一种冷柜后面板自动铆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