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电子驻坡的控制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854318.X | 申请日: | 2018-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023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0K26/02;B60R16/023 |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7 | 代理人: | 刘沁 |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驻坡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 转速传感器 电动汽车 控制系统 驻车 减速器 刹车制动装置 油门踏板装置 档位控制器 低通滤波器 扭矩传感器 扭矩调节器 速度调节器 整车安全性 闭环控制 车轮刚性 电机堵转 循环控制 差速器 减小 溜坡 响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子驻坡的控制系统,包括电子驻坡控制系统,所述的电子驻坡控制系统分别连接油门踏板装置、档位控制器、刹车制动装置、转速传感器和电机,所述的电机通过减速器、差速器和车轮刚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速度调节器、扭矩调节器、扭矩传感器、低通滤波器和转速传感器形成对电机的闭环控制,采用的驻坡策略,体现为驻车‑后溜‑再驻车‑再后溜的循环控制,既给驾乘人员充分的反应时间,也防止因电机堵转引起的电机过温;提升了驻坡响应速度,减小了溜坡距离,提升了整车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子驻坡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多采用单级减速器,往往没有锁止机构,因此,电动汽车在坡道上容易发生溜坡的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传统的电动汽车的坡道起步,由司机人为对坡道进行判断,通过司机对脚刹、手刹和油门的适当控制,使得电动汽车能够坡道起步,由于机械装置参与其中,导致起步的不连续性,特别是在坡度较大、车流较多、频繁起停的道路上,若起步时油门深度和手刹放下时间配合不一致,很容易导致车体后溜,发生事故。
针对电动汽车的溜坡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判断是否是P挡决定是否进入驻坡控制,通过电机控制使驱动轮停止。该专利方法的实现要求所述电动车换挡器有P挡,而市场上的多数电动车无P挡挡位;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挡位信号和车速信号判断整车是否后溜,若整车出现后溜,则电机控制器从转矩控制模式切换到速度控制模式,且进入零速控制,该方法只通过扭矩环切换到零速速度环进行驻车控制,由于速度环响应速度有限,往往导致坡道后溜较长,且因为零速控制相当于电机堵转,若长时间处于零速闭环,电机会因为堵转导致过温。还有通过整车控制器锁存最近一次不为零的扭矩值,该扭矩值乘以一个系数作为驻坡速度环积分的初始值,实现快速驻坡,该方法中为了加快速度环的响应速度,防止后溜过长,用最近一次的扭矩值作为速度环积分环节的初始值,但由于速度环带宽受机械结构限制,动态调节时间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子驻坡的控制系统,缩短驻坡的响应时间,缩短溜坡距离,同时解决了长时间零速驻坡会导致电机过温的问题,提升坡道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电子驻坡的控制系统,包括电子驻坡控制系统,所述的电子驻坡控制系统分别连接油门踏板装置、档位控制器、刹车制动装置、转速传感器和电机,所述的电机通过减速器、差速器和车轮刚性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的电子驻坡控制系统包括:
坡道起步模块,用于检测油门踏板给定扭矩;
扭矩记忆模块,用于记忆后溜前最近一次的输出扭矩;
电机控制模块,用于扭矩控制、扭矩补偿及速度控制;
驻坡控制模块,用于判断驻坡进入退出条件。
进一步的,上述的档位控制器包括D档、N挡和R档。
进一步的,上述的电子驻坡控制系统还包括驻坡计时模块,所述的驻坡计时模块用于驻坡时间的计时。
进一步的,上述电机控制模块包括速度调节器、扭矩调节器、扭矩传感器、低通滤波器和转速传感器,所述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转速传感器和扭矩记忆模块,所述扭矩调节器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扭矩传感器、速度调节器和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所述扭矩调节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所述转速传感器的输入端连接电机,所述转速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低通滤波器,所述扭矩传感器的输入端连接电机。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543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新型车载供电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