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执行机构及连续可变升程动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36128.5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26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斌;王新平;钟国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拓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7/06 | 分类号: | H02K7/06;H02K5/124;H02K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齐则琳;张雷 |
地址: | 51806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执行机构 电机主体 动力系统 输出轴 端盖 连续可变 密封件 升程 本实用新型 凹腔 蜗轮 电机 密封可靠性 紧密贴合 外壳连接 密封面 外侧壁 背对 穿设 蜗杆 紧凑 穿过 延伸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动力系统领域,公开了电动执行机构及连续可变升程动力系统,其中,电动执行机构包括电机和执行机构,电机包括电机主体、端盖、输出轴和第一密封件,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的蜗轮,端盖的一端与电机主体连接、另一端与外壳连接,输出轴的一端穿设于电机主体内、另一端穿过端盖并延伸于外壳内,输出轴之伸于外壳内的端部设有与蜗轮配合的蜗杆,端盖之背对电机主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凹腔,第一密封件安装于第一凹腔内,且第一密封件具有紧密贴合输出轴外侧壁的密封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执行机构及连续可变升程动力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且密封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电动执行机构以及具有该电动执行机构的连续可变升程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尾气排放要求的大幅提高,传统发动机也开始走向电气化,其中连续可变升程技术(cVVL)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现有的发动机可变升程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仍普遍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密封效果差的技术问题,具体体现如下:
1)电机的输出轴直接伸入执行机构的外壳内,发动机机油及其高温油雾直接与电机的输出轴接触,从而容易导致系统的机油和关节副磨损产生的金属颗粒进入电机轴承和电机内部,这样,一方面容易导致电机轴承的失效;另一方面由于机油很容易沿轴承间隙进入电机内部,严重影响电机的可靠性。
2)在电机壳体与连接器之间采用拐角密封,即在电机壳体的拐角与连接器的拐角之间设置密封件,这样对零件的要求非常高,且难于保证密封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执行机构,其旨在解决现有电动执行机构结构设计不合理、密封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电动执行机构,包括电机和执行机构,所述电机包括电机主体、端盖、输出轴和第一密封件,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蜗轮,所述端盖的一端与所述电机主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输出轴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电机主体内、另一端穿过所述端盖并延伸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输出轴之伸于所述外壳内的端部设有与所述蜗轮配合的蜗杆,所述端盖之背对所述电机主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密封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凹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件具有紧密贴合所述输出轴外侧壁的密封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腔的内壁包括相对所述输出轴轴向垂直设置的槽底壁和环绕于所述槽底壁外边缘的槽侧壁,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外套体、间隔设于所述外套体内的内套体和连接于所述外套体一端与所述内套体一端的板体,所述外套体的外侧壁与所述槽侧壁紧密贴合,所述内套体的内侧壁与所述输出轴的外侧壁紧密配合,所述板体抵接于所述槽底壁。
可选地,所述内套体的外侧壁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以用于将所述内套体内侧壁压紧于所述输出轴外侧壁的弹簧圈;且/或,
所述外套体、所述内套体和所述板体为一体成型的胶圈;且/或,
所述外套体和所述板体内还嵌设有金属骨架;且/或,
所述内套体的内侧壁从所述板体所在侧以逐渐靠近所述输出轴的趋势朝远离所述电机主体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外壳具有内腔、安装槽和轴孔,所述安装槽开设于所述外壳之朝向所述端盖的外壁上,所述轴孔连通于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内腔之间,所述蜗轮设于所述内腔内,所述输出轴之具有所述蜗杆的端部从所述轴孔内穿设于所述内腔内,所述端盖之背对所述电机主体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安装槽卡位配合的凸台,所述第一凹腔开设于所述凸台之背对所述电机主体的端面上,所述电动执行机构还包括密封于所述凸台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内侧壁之间的第二密封件;且/或,
所述端盖与所述电机主体铆压连接,且所述电机主体和所述端盖还通过螺丝连接所述外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拓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拓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361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承受侧向力的多级电动缸
- 下一篇:一种推力型电动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