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落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33812.8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68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朱万旭;徐婧;赵勇;姜涌;于艺林;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14 | 分类号: | E01D19/14;E01D21/00;E01D10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吴家伟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压板 拉索 锚具 防落梁装置 楔形垫环 发泡剂 支撑盘 吸震 螺母 预留孔 弹簧 本实用新型 安装误差 缓冲减震 一端连接 轴向受力 管内部 贴合 压入 压贴 填充 穿过 伸出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落梁装置,包括承压板和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有锚具,所述承压板上设置有预留孔,所述承压板的一侧设置有吸震管,所述吸震管的另一端通过压入方式连接有楔形垫环,所述吸震管内部填充有发泡剂,所述拉索穿过承压板上的预留孔和发泡剂设置,连接有锚具的一端伸出发泡剂外;楔形垫环套设在锚具上,锚具上还套设有支撑盘、弹簧和螺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楔形垫环和支撑盘相贴合;所述的螺母与支撑盘压贴。本实用新型比普通的防落梁装置有着更优越的缓冲减震能力,并能减少组件的安装误差,利于拉索轴向受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落梁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工程是生命线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强烈地震发生时,常常出现上部桥梁从支座脱落的现象,导致交通中断,救援活动难以展开,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现代化城市,将影响整个城市生产的运转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巨大的损失。因此,在设计桥梁时除需考虑必要的抗震计算外,在桥梁上安装相关的保护装置是十分必要的,而防落梁装置是目前桥梁设计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安全措施,而目前我国防落梁装置的型式主要有钢绞线拉索式、锚栓式、挡块式、钢托架式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钢绞线拉索式。
现有的钢绞线拉索式装置仍旧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吸能管路具有一定的长度。实际受力时,拉索在管路中无法按理想状态沿着轴线方向受力,这会导致拉索与支撑板、刚托架剐蹭,产生一定的应力集中。 (2)吸震管管壁很薄,其内部并未有任何保护措施,如有腐蚀性介质在吸震管内残留,会腐蚀吸震管和拉索,降低吸震管的耐久性。(3)吸能管路为了与楔形垫环组装,端部设计成开口状。这对生产精度要求很高,同时也不方便固定楔形垫环。(4)底部支撑板开口过小,易与连接索体发生剐蹭,破坏拉索保护层,使拉索容易受到腐蚀,同时可能会使拉索在与支撑板接触部位受到集中力。(5)组件较多,精度要求高,现场安装难度大,工作量大,不方便现场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针对传统吸能管路存在拉索应力集中、吸能管路易受损、与支撑板剐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落梁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落梁装置,包括承压板和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有锚具,所述承压板上设置有预留孔,所述承压板的一侧设置有吸震管,所述吸震管的另一端通过压入方式连接有楔形垫环,所述吸震管内部填充有发泡剂,所述拉索穿过承压板上的预留孔和发泡剂设置,连接有锚具的一端伸出发泡剂外;楔形垫环套设在锚具上,锚具上还套设有支撑盘、弹簧和螺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楔形垫环和支撑盘相贴合;所述的螺母与支撑盘压贴。
可选地,所述楔形垫环设置在吸震管内部的长度为0~500mm。
可选地,所述楔形垫环与吸震管的连接端设置有倒角。
可选地,所述楔形垫环的中心上设置有供锚具通过的预留孔,所述楔形垫环上且在预留孔周围设置有导向杆预留槽;所述支撑盘上设置有导向杆预留孔。
可选地,所述承压板上设置有螺栓预留孔。
可选地,所述发泡剂的邵氏硬度为70A~72D。
可选地,所述发泡剂为聚氨酯发泡材料或橡胶发泡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装置包括吸震管、楔形垫环、发泡剂,这些部件构成缓冲吸能部分;在非地震状态下,缓冲吸能部分的吸震管中的发泡材料可以对拉索起到导向和防腐的作用。在地震状态下,缓冲吸能部分吸震管中的发泡材料不仅可以对拉索本身起着导向和扶正作用,避免拉索产生应力集中,还可以对拉索的变形予以缓冲,避免与支撑板发生剐蹭,同时具有吸能和对吸震管内壁支撑和防腐的作用,因此本装置在桥梁设计中具有缓冲效果好,工作可靠性高,施工方便等优点,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338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