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22523.8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113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朝晖;吴世格;余磊宏;陈文辉;肖洪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朝日减振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J7/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程安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杆 减振套 限位盘 连接座 悬架 减振器活塞杆 可控悬架 汽车底盘 压缩设备 嵌套 本实用新型 底盘固定孔 液压减振器 减振弹簧 减振效果 使用寿命 隔热胶 连接孔 热衰减 损坏率 压缩盘 减振 套孔 套体 元气 陶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由减振杆2构成,所述减振杆2嵌套于减振套1套孔的内部,所述减振套1上设有减振套连接座3,所述减振套连接座3上设有悬架连接块5,所述悬架连接块5上设有悬架连接孔,所述减振套1的套体上设有第一限位盘4;所述减振杆2上设有减振杆连接座6,所述减振杆连接座6上设有第二限位盘7和底盘固定孔8,所述第二限位盘7和第一限位盘4之间设有减振弹簧9,减振杆上的压缩设备的设计,该压缩设备结构简单,解决了液压减振器结构复杂、涉及元气件多,导致损坏率高的问题。陶瓷压缩盘和限位盘上的隔热胶膜,避免了热衰减现象产生,提高了减振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减振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底盘减振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系统中广泛采用液力减振器。其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做往复相对运动儿活塞在减振器的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振器壳体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内腔通过一些窄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液体与内壁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便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
目前汽车的液力减振器多为筒式结构,由于筒式的液力减振器的减震杆在减振套内做压缩运动时,虽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由于往返式的做功,必然会产生热量,减振杆在长期高热量环境中运作,容易导致减振杆的磨损严重,同时也会产生热衰减的现象,由于液压式结构的减振器,结构较为复杂,涉及的元器件较多,容易出现损坏,从而造成减振杆与减振套一同更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底盘可控悬架减振器活塞杆,由减振杆构成,所述减振杆嵌套于减振套套孔的内部,所述减振套上设有减振套连接座,所述减振套连接座上设有悬架连接块,所述悬架连接块上设有悬架连接孔,所述减振套的套体上设有第一限位盘;所述减振杆上设有减振杆连接座,所述减振杆连接座上设有第二限位盘和底盘固定孔,所述第二限位盘和第一限位盘之间设有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的盘体上;所述减振杆嵌入减振套内部的杆体上设有压缩装置,所述压缩装置由压缩盘、第一固定盘、第二固定盘和固定盘座构成,所述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分别位于压缩盘连接结构的两端,所述压缩盘设有多个,所述压缩盘、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之间通过高强力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盘通过第一固定孔固定于减振杆嵌入减振套的杆体上,所述第二固定盘通过第二固定孔固定于固定盘座上,所述固定盘座焊接固定于减振套内部一端的套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缩盘与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的盘体大小相同、结构一致且均由陶瓷材质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盘和第二固定盘盘体上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均设有多个且均匀的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盘和第二限位盘均由不锈钢材质构成且盘体上均设有隔热胶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盘座由不锈钢材质构成,所述固定盘座与减振套1套孔大小、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减振杆上的压缩设备的设计,通过压缩设备和减振弹簧的共同作用也可以达到缓冲的作用,该压缩设备结构简单,从而解决了液压减振器结构复杂、涉及元气件多,导致损坏率高的问题。
2.通过压缩设备上的多个陶瓷压缩盘和限位盘上的隔热胶膜,有效的隔绝了减振器运作时热量传递,从而避免了热衰减现象产生,提高了减振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减振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朝日减振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朝日减振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22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振器活塞杆总成
- 下一篇:强力锁止的减震器活塞杆的限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