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822010.7 | 申请日: | 2018-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6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唐承志;石建明;尹骞;李志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闽华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H01M2/08;H01M10/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36244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过滤 注液口 蓄电池外壳 二次过滤 本实用新型 铅酸蓄电池 固定连通 电池槽 环保型 密封筒 吸收 多个电池 横向并排 内壁两侧 内部固定 酸碱反应 酸性气体 酸性液体 上表面 上端 极板 通孔 过滤 中和 穿过 外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包括蓄电池外壳,所述蓄电池外壳的内部横向并排固定有多个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的内部固定有极板,所述电池槽的上方固定连通有注液口,且注液口的上端穿过蓄电池外壳的上表面,所述注液口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三个通孔,所述注液口位于蓄电池外壳内部的圆周外部固定有第一密封筒,所述第一密封筒与注液口之间固定有一次过滤棉,每个所述一次过滤棉之间固定连通有气液通道,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次过滤棉和二次过滤棉,一次过滤棉吸收酸性液体,二次过滤棉均能够吸收被酸碱反应罐中和的液体,使得液体被吸收的效果好,一次过滤棉与二次过滤棉均能够过滤酸性气体中的杂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主要是由铅锡合金的极板及置于极板间的酸液所组成,由于酸液容易外溢,所以,蓄电池都采用密封,在盖子上设有导气孔,用于酸气排放。这种结构的缺点是酸气或酸水排出会产生污染,不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铅酸蓄电池,包括蓄电池外壳,所述蓄电池外壳的内部横向并排固定有多个电池槽,所述电池槽的内部固定有极板,所述电池槽的上方固定连通有注液口,且注液口的上端穿过蓄电池外壳的上表面,所述注液口的内壁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三个通孔,所述注液口位于蓄电池外壳内部的圆周外部固定有第一密封筒,所述第一密封筒与注液口之间固定有一次过滤棉,每个所述一次过滤棉之间固定连通有气液通道,两侧的所述一次过滤棉上固定联通有第一连接管,且第一连接管的下端位于蓄电池外壳的内部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下端固定有酸碱反应罐,所述酸碱反应罐的下端固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下端固定有第二密封筒,所述第二密封筒的内部固定有二次过滤棉,两个所述第二密封筒的下端之间固定连通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的下方中部固定连通有出气口,且出气口的下端穿过蓄电池外壳的下表面,所述中间管靠近两侧的位置下方均固定连通有废液槽。
优选的,所述注液口的上端安装有注液盖,且注液口与注液盖之间固定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酸碱反应罐的内部设置有碱性物。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与第二密封筒之间固定连通有连通块,所述连通块的上端直径与第二连接管的直径相等,所述连通块的下端直径与第二密封筒的直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外壳的下方四个拐角处均固定有垫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一次过滤棉和二次过滤棉,一次过滤棉吸收酸性液体,二次过滤棉均能够吸收被酸碱反应罐中和的液体,使得液体被吸收的效果好,一次过滤棉与二次过滤棉均能够过滤酸性气体中的杂质;设置了酸碱反应罐,酸碱反应罐内部的碱性物能够与酸性液体与酸性气体发生反应,从而使得酸性得到中和,液体最后流入废液槽进行储存,中和后的气体释放到大气中,避免酸性气体污染空气,比较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密封筒与连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电池外壳;2、第二连接管;3、二次过滤棉;4、垫脚;5、废液槽;6、通孔;7、极板;8、出气口;9、中间管;10、电池槽;11、连通块;12、酸碱反应罐;13、第一连接管;14、注液口;15、注液盖;16、第一密封筒;17、气液通道;18、一次过滤棉;19、第二密封筒。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闽华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闽华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220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