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压圆管渐扩段整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20048.0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81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本胜;郭磊;邱静;黄锋华;刘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L25/14 | 分类号: | F16L25/14;F16L55/027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管段 整流装置 监测点 管件 本实用新型 有压圆管 渐扩段 计量 技术方案要求 给排水工程 长度要求 第二管道 第一管道 过渡面 渐扩管 减小 渐扩 扰流 直管 汇合 相通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压圆管渐扩段整流装置,其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在渐扩整流装置内汇合并与第二直管相通。有益效果: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之间设有平缓的过渡面,可降低对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的直管段的长度要求,可减小渐扩管件对水流的扰流影响,有利于在长度有限的直管段中提高计量精度。本技术方案要求出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5*D2的直管段长度,入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3*D1的直管段长度,其计量精度可达到误差不大于±4%。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工程领域,特别涉及有压圆管渐扩段整流装置。
背景技术
取水计量是总量控制和效率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取水计量率低及精度差等现状严重影响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费征收及水资源调配等工作。取水计量是水平衡测试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水资源管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
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智能型计量设备均是基于对管道内稳定流场的平均流速V的监测,然后通过平均流速V和截面积S来推算流量,平均流速V的测量精度对最终流量计量精度影响较大。因此,一般都要求监测点前后要有一定长度的直管段,从而保证管道内的流场平顺,比如90°弯头,要求出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10D的直管段长度,入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5D的直管段长度,其中D为管道直径。其技术缺陷在于:对监测点直管段的长度要求较高,实际条件中难以满足直管段长度的要求,使实际的计量精度较低。而重新进行铺设,不仅投资巨大,还影响取水户的正常用水。因此,开展不同扰流件下的整流措施及装置研究,降低满足基本精度要求的情况下直管段长度要求,是当前计量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压圆管渐扩段整流装置,可降低对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的直管段的长度要求,可减小渐扩管件对水流的扰流影响,有利于在长度有限的直管段中提高计量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有压圆管渐扩段整流装置,包括渐扩管件、与渐扩管件的两个接口分别连接的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渐扩管件内设有渐扩整流装置,渐扩整流装置设在第一直管与第二直管之间,渐扩整流装置内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分别与第一直管相通,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在渐扩整流装置内汇合并与第二直管相通。
作为改进,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与第二直管的过流面积相等。
作为改进,渐扩整流装置与第一直管相通的一面设为A面,渐扩整流装置与第二直管相通的一面设为B面,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分别与A面相交并分别形成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
作为改进,B面的过流断面与第二直管的过流断面相同。
作为改进,A面为圆形且其半径设为R1,设A面上的一根中心线为Y轴,设A面上与Y轴垂直的另一根中心线为X轴,第一圆孔与第二圆孔关于Y轴对称且分别与X轴相切,第一圆孔的中心到Y轴的距离设为L1,L1=0.5*R1,第三圆孔的中心与Y轴重合,第三圆孔的中心到X轴的距离设为L2,L2=0.5*R1。
作为改进,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的过流面积相等。
作为改进,Y轴与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的中心线共面。
作为改进,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为有压圆管,第一直管与第二直管同轴。
有益效果: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之间设有平缓的过渡面,可降低对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的直管段的长度要求,可减小渐扩管件对水流的扰流影响,有利于在长度有限的直管段中提高计量精度。本技术方案要求出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5*D2的直管段长度,入流段监测点与管件之间留设不小于3*D1的直管段长度,其计量精度可达到误差不大于±4%。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200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