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07531.5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10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孔恒;岳爱敏;张丽丽;郭飞;石连松;田治州;乔国刚;王渭;林雪冰;张新全;高胜雷;王凯丽;王晓婵;韩春梅;赵东华;景秋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朝旭鼎新市政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工程处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止水环 穿墙 工作井 预留洞口 预埋钢环 止水圈 钢压 钢压板 橡胶 夹装 本实用新型 螺栓连接 螺栓 板固定 钢法兰 加压板 间隙流 管节 泥浆 泥砂 墙体 止水 地下水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包括穿墙止水环本体,所述穿墙止水环本体安装在工作井预留洞口,穿墙止水环本体组成部分为:预埋钢环板、钢压板、橡胶止水圈、螺栓和钢压环,预埋钢环板固定在工作井预留洞口外侧的墙体上,橡胶止水圈夹装在预埋钢环板和钢压环之间,钢压环另一侧安装有钢压板,所述预埋钢环板、钢压板、橡胶止水圈和钢压环之间由螺栓连接;穿墙止水环本体采用钢法兰加压板结构,穿墙止水环本体中间夹装20mm厚的橡胶止水圈,穿墙止水环本体安装在工作井预留洞口,具有防止地下水、泥砂和触变泥浆从管节与止水环之间的间隙流到工作井,止水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
背景技术
顶管施工是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地面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它最早其始于1986年美国的北太平洋铁路铺设工程施工中。我国顶管施工据了解始于1953年的北京,后来上海也在1956年开始顶管试验。随着顶管不断发展,顶管施工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以气压平衡、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为理论基础的非开挖施工技术。顶管掘进机形式也进一步细化,可分为泥水式、泥浆式、土压式及岩石掘进机。
目前,顶管施工技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施工方法被采用,自来水管、煤气管、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发电厂循环系统等许多管道也采用了顶管施工技术。顶管出洞是顶管施工的关键工序。顶管工程中,为使管子能顺利从工作井内出洞,一般采用工作井预留洞口比管节外径略大些的方式,顶进时此间隙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封闭,否则地下水和泥砂就会从该间隙流到工作井内,会造成洞口上部地表的塌陷,甚至会造成事故。因此,顶管过程中洞口止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洞口止水一般是在洞口设置橡胶法兰止水,但仍然存在止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尤其是无法阻止地下水、泥砂和触变泥浆从管节与止水环之间的间隙流到工作井。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包括穿墙止水环本体,所述穿墙止水环本体安装在工作井预留洞口,穿墙止水环本体组成部分为:预埋钢环板、钢压板、橡胶止水圈、螺栓和钢压环,穿墙止水环本体为钢法兰加压板结构,穿墙止水环本体中间夹装橡胶止水圈,预埋钢环板固定在工作井预留洞口外侧的墙体上,橡胶止水圈夹装在预埋钢环板和钢压环之间,钢压环另一侧安装有钢压板,所述预埋钢环板、钢压板、橡胶止水圈和钢压环之间由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橡胶止水圈厚度为20mm。
进一步,所述预埋钢环板与墙体间缝隙处打浆抹胶。
进一步,所述橡胶止水圈的内径为R1,工作井预留洞口的内径为R2,钢压环内径为R3,钢压板内径为R4,预埋钢环板的外径为R5,橡胶止水圈的外径为R6;所述R1<R2<R3<R4<R5<R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井预留洞口的穿墙止水环结构,穿墙止水环本体采用钢法兰加压板结构,穿墙止水环本体中间夹装20mm厚的橡胶止水圈,穿墙止水环本体安装在工作井预留洞口,具有防止地下水、泥砂和触变泥浆从管节与止水环之间的间隙流到工作井,止水效果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止水洞口平面图。
图2为图1中A-A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预埋钢环板、2-钢压板、3-橡胶止水圈、4-螺栓、5-钢压环、6-工作井预留洞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朝旭鼎新市政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工程处,未经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朝旭鼎新市政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工程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075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变形隧道钢架预留变形单元对接结构
- 下一篇:带二次衬砌盾构隧道的防排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