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0804246.8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33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文凯;伍俊棠;罗培锋;谢锋;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纵梁 上纵梁 下横梁 梁架 汽车后地板 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 框架结构 依次设置 上横梁 腔体 本实用新型 刚度要求 汽车安全 安装点 扭梁 整车 汽车 贯通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包括上梁架和下梁架,所述下梁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三下纵梁和第四下纵梁,贯穿连接于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三下纵梁和第四下纵梁之间的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以及连接于第二下纵梁和第三下纵梁之间的第三下横梁和第四下横梁;上梁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上纵梁,以及连接于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上纵梁之间的上横梁;第二下纵梁与第一上纵梁扣合形成第一腔体,第三下纵梁与第二上纵梁扣合形成第二腔体,第三下横梁与上横梁扣合形成第三腔体,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三腔体相互贯通,可提高整车弯扭刚度并满足后扭梁安装点的刚度要求,确保汽车安全及舒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是汽车车身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于支撑后地板,以及用于相关结构的安装布置,其对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有较大影响。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后地板框架结构多为由横梁及纵梁交叉排布组成,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传力不充分、整车弯扭刚度不足等问题,从而会对后地板的整体模态造成影响,存在后地板凹陷失效等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后地板框架结构传力不充分、整车弯扭刚度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汽车后地板框架结构,包括上梁架和下梁架,包括上梁架和下梁架,所述下梁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下纵梁、第二下纵梁、第三下纵梁和第四下纵梁,贯穿连接于所述第一下纵梁、所述第二下纵梁、所述第三下纵梁和所述第四下纵梁之间的第一下横梁和第二下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下纵梁和所述第三下纵梁之间的第三下横梁和第四下横梁;所述上梁架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上纵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上纵梁和所述第二上纵梁之间的上横梁;所述第二下纵梁与所述第一上纵梁扣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三下纵梁与所述第二上纵梁扣合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三下横梁与所述上横梁扣合形成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下纵梁和第三下纵梁的截面为“U”形,且两者内侧壁壁高沿汽车头部向汽车尾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上纵梁和第二上纵梁的截面为倒“U”形,且两者内侧壁壁高沿汽车头部向汽车尾部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下纵梁的梁壁与所述第一上纵梁的梁壁扣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三下纵梁的梁壁与所述第二上纵梁的梁壁扣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下纵梁、所述第三下纵梁位于所述第三下横梁与汽车尾部之间的梁段的截面为“L”形,所述第一上纵梁、所述第二上纵梁位于所述上横梁与汽车尾部之间的梁段的截面为倒“L”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下横梁的截面为“L”形,所述上横梁的截面为倒“U”形,所述第三下横梁的梁壁与所述上横梁的梁壁扣合形成所述第三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横梁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一下纵梁、所述第二下纵梁、所述第三下纵梁、所述第四下纵梁之间的第一分横梁、第二分横梁和第三分横梁;所述第二下横梁包括依次连接在所述第一下纵梁、所述第二下纵梁、所述第三下纵梁、所述第四下纵梁之间的第四分横梁、第五分横梁和第六分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横梁上设有第一横梁加强板,所述第一横梁加强板支撑于所述第二分横梁的两个侧壁之间并形成腔体;所述第五分横梁上设有第二横梁加强板,所述第二横梁加强板支撑于所述第五分横梁的两个侧壁之间并形成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包括三个贯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的第一接头分支;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包括三个贯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的第二接头分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804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身前地板总成结构
- 下一篇:新能源车快充座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