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浅埋隧道的超前小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87344.5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1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杨玉海;陈绪同;卢继平;黄子忠;蒋满利;张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导管 超前 本实用新型 湿陷性黄土 孔洞内壁 浅埋隧道 推进机构 铺设 技术方案要点 孔洞 密封结构 施工工期 时间成本 出浆口 省时 周面 省力 应用 摩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浅埋隧道的超前小导管,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超前小导管本体,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一端为密封结构,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周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浆口,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减少孔洞内壁摩擦的导向推进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导向推进机构的设置减少了超前小导管与孔洞内壁接触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对超前小导管铺设于孔洞的过程更加省时省力,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铺设效率,降低了铺设的时间成本,降低了整体工作的施工工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浅埋隧道的超前小导管。
背景技术
我国在隧道建设中虽已采用“新奥法”的施工理念,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有的超前小导管的支护结构中,需在隧道的拱顶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在围岩上开设有若干个孔洞1,并在孔洞1内插设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为一端封闭的结构,并在超前小导管的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浆口21,从而在超前小导管插入进孔洞后,在超前小导管背离封闭的一端进行注浆,使得浆液从出浆口21排出,从而填补围岩中的空隙,加强围岩的稳定性。
但是将超前小导管插入进孔洞时,为了提高施工速度,一般超前小导管设置为4m-5m,所以超前小导管插入孔洞的过程中极易与孔洞内壁发生剐蹭,从而影响超前小导管的铺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浅埋隧道的超前小导管,其优点是降低了超前小导管的铺设难度,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对超前小导管的铺设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浅埋隧道的超前小导管,包括超前小导管本体,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一端为密封结构,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周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浆口,所述超前小导管本体的周面上设置有用于减少孔洞内壁摩擦的导向推进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推进机构的设置减少了超前小导管本体与孔洞内壁接触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对超前小导管本体铺设于孔洞的过程更加省时省力,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铺设效率,降低了铺设的时间成本,降低了整体工作的施工工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推进机构包括环形设置于超前小导管本体周面的若干个与超前小导管本体转动连接的转动轴,转动轴的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助力转动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轴的周面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助力转动组件,使得将超前小导管本体放入孔洞的过程中,助力转动组件抵触于孔洞的内壁,从而减少了超前小导管本体周面与孔洞内壁直接接触,减少了超前小导管本体与孔洞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工作人员对超前小导管本体铺设更加省力,提高了铺设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助力转动组件包括设置于转动轴周面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若干个弹性伸缩支腿,弹性伸缩支腿背离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抵触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超前小导管本体放入孔洞的过程中,首先抵触片与孔洞的内壁相接触,并带动转动轴转动,从而使得超前小导管本体在孔洞内稳定的移动,弹性伸缩支腿的设置,使得孔洞内若有不平整的状况时,弹性伸缩支腿可根据空间进行伸缩,从而减缓超前小导管本体在孔洞内移动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触片背离转动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软垫。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软垫的设置,增加了抵触片与孔洞内壁的摩擦力,使超前小导管本体在孔洞内移动的更加高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局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873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湿喷机臂架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针孔式复合土工膜隔离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