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81973.7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08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宏;臧传亮;吴杰;李银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本实用新型 发光二极管 液晶显示器 印刷电路板 背光模组 共晶 固晶 联通 电路 发光二极管排列 生产周期 回流焊设备 透明保护层 荧光粉胶层 生产效率 荧光粉胶 制备过程 点光源 电路包 回流焊 面光源 覆层 涂覆 生产成本 配套 | ||
一种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包括电路包覆层、电路联通层、发光二极管排列层、荧光粉胶层、透明保护层。本实用新型以发光二极管为点光源,涂覆荧光粉胶转变为面光源且各发光二极管间无需使用印刷电路板(PCB),直接通过电路联通。本实用新型在制备过程无需使用昂贵的印刷电路板及配套高精度固晶、共晶回流焊设备,更因无需固晶和共晶回流焊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模组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CD)中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封装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趋向大屏化及虚拟现实技术(VR)不断走进人们生活,业界对显示屏分辨率(ppi)及使用寿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OLED显示屏虽然色域较宽广,但存在寿命与大尺寸支持不足等缺点。小尺寸发光二极管在背光显示领域既可以极大提高现有显示屏分辨率,能够满足从穿戴设备到上百寸大屏幕等各种显示领域需求,且凭借发光二极管亮度高、功耗低、自发光、响应速度快、材料稳定、寿命长等特点,与OLED相比无论是在质量,对比度或价格总成本上均有明显优势。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生产过程中组件尺寸较小,目前效率高、成本低、良率好的技术路线仍处于探索阶段。按照国外机构Yole的预测,到2025年背光产业产值有望达32.9亿美元。市场应用前景巨大,但如何实现巨量发光二极管组件转移、精准与印刷电路板电极互联、克服回流焊过程中的热涨及失效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点。而采用现有发光二极管精准排布在印刷电路板、回流焊焊接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无论是产能还是良率控制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LCD)用背光源模组,具有可靠性高、防水性强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包括电路包覆层、电路联通层、阵列形式排列的若干发光二极管、荧光粉胶层、透明保护层;各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同一层内,在发光二极管之间设置同侧布置的电路联通层,在各个电路联通层外共同包覆有电路包覆层,在电路包覆层的另一侧的发光二极管上共同包覆有荧光粉胶层,透明保护层设置在荧光粉胶层的外侧。
众所周知,环境中的水汽既会使荧光粉失效又会妨害微小尺寸下的串并联电路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设置有透明保护层及电路包覆层可以起到隔绝水汽的作用,既保护荧光粉又提高二极管间联通电路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二极管间联通电路及荧光粉等均处于整体密封状态,因此可以有效提升背光模组整体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背光模组内附有联通线路,无需使用印刷电路板(PCB),即可使发光二极管之间形成保障性电路联通。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出光可以是单色(例如蓝色)也可以是多色(例如红、绿、蓝)。
所述透明保护层厚度为5μm~2000μm。如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大于2000μm,则极大地占据其它部件空间,不利于器件轻薄化、不被消费者认可。如透明保护层的厚度小于5μm,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会对后续制备工艺良率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不良产出。
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表面为透明保护层粗化层。
所述荧光粉胶层中朝向透明保护层的表面为荧光粉胶粗化层。荧光粉胶层、透明保护层界面处表面经过粗化,既可以增加层间附着力,又可以提高出光率,降低光源颗粒感,起到扩散板作用。
为了利于热量传导、降低模组温度、提高产品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在电路联通层及电路包覆层中设有散热通道,例如散热孔、导热胶等。
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行、列间距小于2000μm,各发光二极管发光面尺寸小于1mm。背光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光源有颗粒感,因此要使用散光片等对光线进行散射处理,根据现有经验,如果发光二极管的行、列间距大于2000μm,经过加工后所获得的背光组件将有严重的颗粒感,无法满足现有行业标准、不能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未经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819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