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759129.4 | 申请日: | 2018-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566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利;徐威;陈鑫;王乃斌;陈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电华创(苏州)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K17/00 | 分类号: | F01K1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 地址: | 20008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式热泵 给水泵汽轮机 低压加热器 直接空冷机组 本实用新型 凝结水管道 乏汽出口 凝结水箱 空冷岛 蒸发器 冷端 散热器 机组经济性 汽轮机乏汽 乏汽管道 换热能力 机组出力 冷源损失 排汽压力 汽化潜热 入口连接 主汽轮机 冷凝器 热负荷 吸收器 给水 增设 出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与给水泵汽轮机的乏汽出口连接,包括吸收式热泵、凝结水箱、第一低压加热器和第二低压加热器,给水泵汽轮机的乏汽出口通过乏汽管道与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的入口连接,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的出口通过凝结水管道与凝结水箱连接,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通过凝结水管道与第一低压加热器和第二低压加热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吸收式热泵,充分利用了给水汽轮机乏汽的汽化潜热,减少了给水泵汽轮机的冷源损失,提高机组经济性;减少了空冷岛散热器的热负荷,增强空冷岛的换热能力,降低主汽轮机排汽压力,增加机组出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
背景技术
给水泵汽轮机的冷端系统是小汽轮机的重要设备,也是整个机组冷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冷端系统性能的好坏对给水泵汽轮机出力及其经济性影响很大。然而,直接空冷机组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受大风等环境因素制约,存在出力不足、经济性差等问题。
现有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主要为湿冷、间冷、直冷三种冷却形式。湿冷方式设置凝汽器,循环水通过湿冷塔冷却,该系统耗水量大,增大了电厂水耗,不满足当前限制用水指标,不符合国家目前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要求,而且湿冷设备较多,系统复杂,初投资大,冷却水塔占地面积大。间冷方式也设置凝汽器,用带散热器的间冷塔代替湿冷塔,用除盐水代替循环水,该系统没有循环水蒸发损失,但冷却塔占地面积大,地下管道布置复杂,冷却效果一般,受环境应较大。直冷方式为给水泵汽轮机排汽直接排进主机排汽装置,同主机排汽混合后至主机空冷散热器,不需要设置凝汽冷却等系统,系统简单节水,但增加了主机空冷散热器的热负荷,降低了机组经济性,且受侧风等环境影响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充分利用了给水泵汽轮机冷源热损失,既有效降低了空冷岛散热器热负荷,增加了主汽轮机出力,又满足了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直接空冷机组给水泵汽轮机冷端系统,与给水泵汽轮机的乏汽出口连接,包括吸收式热泵、凝结水箱、第一低压加热器和第二低压加热器,所述的给水泵汽轮机的乏汽出口通过乏汽管道与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的入口连接,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的出口通过凝结水管道与凝结水箱连接,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通过凝结水管道与第一低压加热器和第二低压加热器连接。
所述的给水泵汽轮机乏汽进入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后,凝结形成的凝结水流入凝结水箱,第二低压加热器中的水经过凝结水管道进入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吸收乏汽放出的气化潜热后,流入第一低压加热器。
所述的系统还包括蒸汽管道和疏水管道,所述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的进汽口通过蒸汽管道与汽轮机连接,吸收式热泵中发生器的出水口与疏水管道连接,利用汽轮机的抽汽作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汽源。
所述的乏汽管道分成两个支路,一个支路与备用散热器连接,另一个支路与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的入口连接,两个支路上均设有阀门。
所述的备用散热器为空冷岛散热器。
所述的空冷岛乏汽凝结后的凝结水通过管道与凝结水箱连接,从而回收空冷岛的凝结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增设吸收式热泵,充分利用了给水汽轮机乏汽的汽化潜热,减少了给水泵汽轮机的冷源损失,提高机组经济性。
(2)减少了空冷岛散热器的热负荷,从而可以增强空冷岛的换热能力,降低主汽轮机排汽压力,增加机组出力。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电华创(苏州)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电华创(苏州)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591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