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编织机及线束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30311.7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0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曹金峰;刘娜;郭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津裕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C3/00 | 分类号: | D04C3/00;D04C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杨志廷 |
地址: | 300409***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绕线盘 绕线机构 编织机 编织机构 线束生产 编织线 连接柱 支撑柱 绕线 支架 底座 垂直连接 工作效率 环形结构 连续编织 通信技术 限位件 线束 工作量 编织 穿过 支撑 | ||
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编织机及线束生产装置。编织机包括编织机构和绕线机构,待编织线束穿过编织机构与编织线进行编织,然后缠在绕线机构上;绕线机构和编织机构均设置在支架上;支架包括用于支撑绕线机构的绕线底座,绕线底座上设有多个支撑柱;绕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盘和若干第二绕线盘;第一绕线盘和若干第二绕线盘依次间隔穿在支撑柱上,且在第一绕线盘和相邻的第二绕线盘之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绕线盘之间设有第一环形结构;其中,在第一绕线盘的端面的垂直连接有连接柱;若干第二绕线盘穿在连接柱上,并通过限位件固定。该编织机能够连续编织多根线束,能够减少操作者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编织机及线束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编织机产品种类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用于工程器械、机动车或电器产品内部线束的电线编织绕制。一般用于上述领域的编织机没有自动控制功能,而一些高档全自动编织机虽功能较强,但价格极高,单价往往达到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对于大规模重复性生产的一些企业来说,寻找一种既实用又经济的电动编织机成为相关行业中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迫切需求。同时,在实际使用中,传统绕线机往往表现出绕线效率低下,故障率高,且机油溢漏污染、安全隐患较大等诸多缺点。
公开号为CN20235933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电动编织机,由编织机机座、储物箱、漏口、油盘、绕线轮、导油槽、中架、线轴平台、动力开关、传动轮组、传动轴、电动机、电动机座、线轴、支撑架、上部框梁、绕线盘构成,油盘的设计解决了编织机工作过程中油料溢漏问题,漏口与储物箱的设计使绕线机在绕线过程中有效收集成品或加工料,但其缺陷在于:完成一条线束加工后,需要将缠有线束的绕线盘拆卸下来,重新安装新的绕线盘,这样增加操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编织机,以缓解现有编织机完成一条线束加工后,需要将缠有线束的绕线盘拆卸下来,重新安装新的绕线盘,这样增加操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降低了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编织机,包括:编织机构以及位于所述编织机构上方的绕线机构,待编织线束穿过所述编织机构与编织线进行编织,然后缠在所述绕线机构上;
所述绕线机构和编织机构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绕线机构的绕线底座,且所述绕线底座能够自转;在所述绕线底座上设有多个横向的支撑柱;
所述绕线机构包括第一绕线盘和若干第二绕线盘;在所述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均设有与所述支撑柱配合的插孔,以使所述第一绕线盘和若干所述第二绕线盘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柱上,且在所述第一绕线盘和相邻的第二绕线盘之间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绕线盘之间通过多个缠绕柱隔开,且多个所述缠绕柱围成用于缠绕线束的第一环形结构,且多个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结构内;
其中,所述第一绕线盘的一端面能够与所述绕线底座接触,所述第一绕线盘另一端面垂直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在所述第一环形结构内;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开设用于所述连接柱穿过的通孔,且通过限位件与所述连接柱配合固定最外层的所述第二绕线盘的位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绕线盘的端面连接的缠绕柱为第一缠绕柱,所述第一缠绕柱与相邻的第二绕线盘的端面能够抵接;
所述第二绕线盘的端面连接的缠绕柱为第二缠绕柱,所述第二缠绕柱与相邻的外侧的第二绕线盘的端面能够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绕线盘上设置有用于套设在所述连接柱外侧的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与所述第二缠绕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绕线盘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为螺栓柱,所述限位件为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柱螺纹连接实现固定最外层的所述第二绕线盘的位置;
所述螺栓柱位于所述第一绕线盘的中心位置,且穿过所述第二绕线盘的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津裕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津裕电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30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