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波管夹钳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09761.8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422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邓伟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伟雅 |
主分类号: | B01L9/06 | 分类号: | B01L9/06;B25B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袁哲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管 钳头 手柄 夹钳 定位腔 螺纹圈 容纳腔 底托 本实用新型 工作效率 夹钳结构 酸腐蚀 下端面 相分离 抵接 铰接 平齐 烫伤 托起 晃动 连通 皮肤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微波管夹钳。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铰接,通过调节第一手柄与第二手柄的位置,能使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相靠近或分离。在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相靠近时,第一容纳腔与第二容纳腔连通形成定位腔,微波管的螺纹圈位于定位腔内,避免微波管晃动;第一底托与第二底托相平齐以抵接于微波管螺纹圈的下端面,从而托起微波管。在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相分离时,即可放开微波管。微波管夹钳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实用性强,能有效保护实验人员的手及皮肤,避免高温烫伤及酸腐蚀,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夹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微波管夹钳。
背景技术
微波消解方法已被普遍运用于各实验室中,唯不足之处是加热赶酸后微波管的取出。经加热赶酸后的微波管管身温度可达110℃左右,且有酸雾弥漫于周边(硝酸),而目前的取出方式仍是手取,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操作,无疑会对实验人员的手、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存在烫伤、酸腐蚀的风险。即使待微波管冷却后,仍会有高浓度的硝酸液附着于微波管的周边,同样危害着实验人员的安全。微波管的头部设有螺纹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微波管夹钳,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酸腐蚀的条件下快速安全地取出微波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波管夹钳,包括第一手柄及铰接于所述第一手柄的第二手柄;所述第一手柄的其中一端连接有第一钳头,所述第一钳头具有呈半圆柱形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钳头的内壁凸设有第一底托;所述第二手柄靠近于所述第一钳头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二钳头具有呈半圆柱形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钳头的内壁凸设有第二底托;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靠近时,所述第一容纳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连通形成用于定位微波管的螺纹圈的定位腔,且所述第一底托与所述第二底托相平齐以使微波管的螺纹圈的下端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底托与所述第二底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远离于所述第一钳头的一端设有第一环,所述第二手柄远离于所述第二钳头的一端设有第二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开设有过孔,所述第二手柄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过孔以使所述第一手柄铰接于所述第二手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具有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开设有所述过孔,所述第二手柄具有第二连接臂,所述连接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厚度等于所述连接轴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设有第一半圆套筒,所述第一半圆套筒具有呈半圆柱形的第一限位腔;所述第二手柄设有第二半圆套筒,所述第二半圆套筒具有呈半圆柱形的第二限位腔;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靠近时,所述第一限位腔与所述第二限位腔相连通形成用于固定管塞的固定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半圆套筒的内壁凸设第一限位缘,所述第二半圆套筒的内壁凸设第二限位缘;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靠近时,所述第一限位缘与所述第二限位缘相平齐以使管塞的外壁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缘与所述第二限位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第二手柄之间的铰接处位于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一半圆套筒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靠近时,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形成圆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托与所述第二底托均呈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柄与所述第一钳头之间连接有第一竖臂,所述第二手柄与所述第二钳头之间连接有第二竖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伟雅,未经邓伟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097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科技用盛放装置
- 下一篇:一种医学检验用液体试管存放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