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702403.4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879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顾云凡;刘天成;陆志祥;陆李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混凝土 测量装置 升降装置 显示装置 切面 本实用新型 检测装置 孔隙特征 孔隙率 测量 竖直升降杆 液晶显示屏 中央处理器 控制装置 实时显示 数据参考 筒体下部 上表面 升降杆 工作台 试块 筒体 底座 电路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包括筒体、升降装置、测量装置、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筒体下部装有升降装置,上部装有测量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装有竖直升降杆的底座,所述升降杆上部支撑着工作台;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盖,在测量盖内部装有中央处理器和电路,在其上表面装有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透水混凝土试块截面的孔隙率大小。本实用新型为部分透水混凝土实验提供有关截面孔隙率分布的数据参考,从而有利于对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的探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的多孔隙结构使得路面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地下,从而有效减少或消除城市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这在中国正在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加接近工程实际,透水混凝土试块在成型时多采用静压成型或振动成型等方式,成型后孔隙率分布不是很均匀,尤其是在压实方向上,弱势采用静压成型方法得到的透水混凝土试块沿着压实方向上往往会出现上部空隙小下部空隙大的现象。
透水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和孔隙分布,这两个参数对于透水混凝土的性能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透水混凝土孔隙率现有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CoreLok真空密度仪,另一种是日本《河川护堤施工守则》测定孔隙率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因为无法测定内部闭口孔隙,都忽视了它,因此都无法直接测定透水混凝土的总孔隙(包括连通孔隙、开口但不连通孔隙、内部闭合空隙三种),更无法测定内部孔隙特征分布。总孔隙率能够反映透水混凝土的密度和强度等性能。内部孔隙特征分布能够反映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效果,为此,对于透水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和内部孔径的测定,目前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需要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方便检测、输入混凝土切面的孔隙特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此装置采用电子数显和外部数据输出,可以测定透水混凝土标准试块某个光滑截面的孔隙率,多次测量后得出它的总孔隙率和孔隙特征,通过输出端口输出数据,填补了透水混凝土截面孔隙特征的空白,为部分透水混凝土实验提供有关截面孔隙率分布的数据参考,从而有利于对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的探究,操作简单,数据处理方便,而且数据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透水混凝土切面孔隙特征检测装置,包括筒体、升降装置、测量装置、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筒体下部装有升降装置,上部装有测量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装有竖直升降杆的底座,所述升降杆上部支撑着工作台;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盖,在测量盖内部装有中央处理器和电路,在其上表面装有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屏,实时显示透水混凝土试块截面的孔隙率大小。
进一步的,在所述底座的侧部装有手摇杆,转动所述手摇杆可以随时调节升降杆的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杆由若干段杆组成,其直径大小呈逐级分布,从底部竖直向上一环套一环,最上面的杆固定装有工作台。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盖四侧面装有卡扣,所述卡扣将测量盖牢固地与筒体相连;所述测量盖左侧侧面装有USB输出端口,右侧侧面装有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设有指示灯、电源按钮、运行按钮、结束按钮、记录按钮、输出按钮,按钮均与内部的电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盖下表面装有传感器面,所述传感器面由若干小型接触式传感器组成,所述的接触式传感器与电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中央处理器包括电路板和芯片,所述的电路板与各个电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7024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