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97010.9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118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覃鹏飞;卢堃林;程卫鑫;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围外板 发动机罩 翼子板 密封隔断 下加强板 密封式 左端 车身 本实用新型 上端 乘坐舒适性 横向接口 使用寿命 纵向固定 纵向接口 下端 阻隔 噪音 体内 雨水 乘客 腐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包括翼子板、侧围外板和A柱下加强板,翼子板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外侧,A柱下加强板固定在侧围外板左端内侧,侧围外板左上端与对应的发动机罩端部固定连接,发动机罩端部下侧与对应的翼子板上侧固定连接,发动机罩端部后侧设有密封隔断块,所述密封隔断块纵向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上端与对应的发动机罩端部纵向接口后侧且发动机罩端部下侧与对应的翼子板上侧横向接口处后侧,密封隔断块固定在侧围外板左端与A柱下加强板左端之间。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有效阻隔雨水和气流进入A柱腔体内,防止A柱钣金遭受腐蚀,提高使用寿命,减少噪音,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密封侧围外板前端开口结构的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造型的分缝对车身结构的密封设计有重要影响,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发动机罩1′、侧围外板2′、以及翼子板3′,A柱下位置翼子板3′、侧围外板2′、发动机罩1′之间存在分缝,侧围外板2′与翼子板3′存在横向分缝,侧围外板2′与发动机罩1′存在纵向分缝,且因为侧围外板拉延成型深度太深无法实现侧围外板2′与车身A柱下加强板封闭结构,所以侧围外板2′前端一般为开口结构4′。雨水往往会从横向分缝和纵向分缝处流入,从侧围外板2′前端开口结构4′处渗入到A柱腔体,为了解决A柱腐蚀问题侧围外板2′和车身A柱下加强板采用较高成本的镀锌板材料,侧围外板2′前端开口结构4′没有隔断密封结构,在行车尤其是高速行车过程中气流从分缝处进入在A柱腔体内形成噪音,影响乘客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隔雨水和气流进入A柱腔体内,防止A柱钣金遭受腐蚀,提高使用寿命,减少噪音,提高乘客乘坐舒适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包括翼子板、侧围外板和A柱下加强板,所述翼子板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外侧,所述A柱下加强板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端内侧,所述侧围外板左上端与对应的发动机罩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罩端部下侧与对应的翼子板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发动机罩端部后侧均设有密封隔断块,所述密封隔断块上部竖直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上端与A柱下加强板左端之间,所述密封隔断块下部纵向延伸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端部下侧与对应的翼子板上侧横向接口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身密封式A柱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密封隔断块纵向截面呈倒置的“L”形,所述密封隔断块水平壁横向固定在对应的所述A柱下加强板左端上边沿与所述侧围外板左端上边沿之间,所述密封隔断块通过竖直壁上部竖直固定在所述侧围外板左上端与A柱下加强板左端之间,所述密封隔断块通过竖直壁下部纵向延伸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罩端部下侧与对应的翼子板上侧横向接口内。
所述密封隔断块竖直壁下部分设有紧固组件,所述密封隔断块竖直壁下部分通过紧固组件固定在对应的所述侧围外板内侧左下端,所述翼子板固定在所述密封隔断块下部分外侧。
所述紧固组件为卡扣,所述卡扣固定在所述密封隔断块竖直部下部,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卡扣对应的卡扣固定孔,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与所述密封隔断块竖直壁下部通过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扣固定孔固定。
所述紧固组件为两个,所述密封隔断块竖直壁下部分别通过两个所述紧固组件纵向固定在对应的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
所述密封隔断块与所述侧围外板左端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密封隔断块包括由PA66材料制成的骨架,所述骨架上部右侧和骨架下部左右两侧均涂覆有发泡层,所述紧固组件穿过所述骨架下部和对应的所述发泡层与所述侧围外板左下端固定。
所述侧围外板左端与所述A柱下加强板之间涂覆有点焊密封胶层,所述点焊密封胶层与所述密封隔断块交错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970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身B柱上部加强组件
- 下一篇:一种前端框架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