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85515.3 | 申请日: | 201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79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帅;方聪;李水生;谭立新;凡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7/00 | 分类号: | B28B7/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童笛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模面板 侧模系统 轨道梁 横向支撑部件 跨座式单轨 本实用新型 加力机构 侧模 滑槽 滑座 立柱 可拆卸连接 曲线过渡段 单独调节 分布位置 复杂地段 滑动连接 加力位置 空间复合 球铰支座 若干个球 毫米级 铰支座 装拆 成型 节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包括侧模面板和侧模加力机构,侧模加力机构包括若干个立柱,每个立柱上设有若干个滑槽,每个滑槽内滑动连接至少一个滑座,每个滑座连接一个横向支撑部件,侧模面板上设有若干个球铰支座,每个横向支撑部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一个球铰支座。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能够单独调节每个横向支撑部件相对于侧模面板的分布位置,即可实现侧模面板加力位置的精确调整,以确保侧模面板的线形能够适应复杂地段空间复合曲线和直线与曲线过渡段轨道梁的成型要求,满足PC轨道梁线形毫米级高精度的要求,该侧模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装拆模效率高,节约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交通制式,车辆、轨道梁与道岔是其三大关键技术,车辆直接骑跨于细长的轨道梁上走行,轨道梁兼具承重与导向的双重作用,线路主要布置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和既有道路路侧,以高架桥跨形式灵活穿梭于城市之中,跨座式单轨交通因其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以及建设成本低,而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必将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轨道梁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关键,区别于一般轨道交通的钢轨,而是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形式,其线形的调整不能像常规轨道交通的轨道一样,通过调节道砟、轨道配件等措施来实现,只能在轨道梁预制时严格控制其制造工艺,使轨道梁满足线形设计的要求,而预制轨道梁的线形与质量控制重点在于轨道梁模板的线型设计与制造,因此,高精度、可调式、方便施工的模板直接影响到轨道梁预制质量与工作效率,也是整个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现有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模板系统中多个千斤顶作用于模板上,通过千斤顶的拉压实现模板的调节,但是这种方式千斤顶的位置是相对均匀设置,而且是固定的,其作用在模板上的受力点也是固定的,无法调节难以约束模板达到对于复杂地段空间复合曲线和直线与曲线过渡段轨道梁的成型要求,即现有轨道梁模板系统无法针对PC轨道梁的复杂线形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难以满足PC轨道梁线形毫米级高精度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现有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模板系统无法针对PC轨道梁的复杂线形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难以满足PC轨道梁线形毫米级高精度的要求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及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包括侧模面板和侧模加力机构,所述侧模加力机构包括若干个立柱,每个所述立柱上设有若干个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至少一个滑座,每个所述滑座连接一个横向支撑部件,所述侧模面板上设有若干个球铰支座,每个所述横向支撑部件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于一个所述球铰支座。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的侧模系统,通过在侧模面板上设置若干个球铰支座,在实际使用时,根据单轨轨道梁的形状,可以选择侧模面板上相应的球铰支座,通过横向支撑部件进行连接,通过单独调节每个横向支撑部件相对于侧模面板的分布位置,即可实现侧模面板加力位置的精确调整,以确保侧模面板的线形能够适应复杂地段空间复合曲线和直线与曲线过渡段轨道梁的成型要求,满足PC轨道梁线形毫米级高精度的要求,该侧模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装拆模效率高,节约时间。
优选地,每个所述立柱上的所有所述滑槽沿所述立柱竖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侧模面板上呈阵列设置至少两排和至少两列所述球铰支座。
优选地,所述侧模面板上每一竖列设置的所有所述球铰支座由所述侧模面板的顶部设置到所述侧模面板的底部。
优选地,每个所述横向支撑部件为千斤顶。
优选地,每个所述立柱顶部设有悬臂结构,所述悬臂结构悬于所述侧模面板一侧,所述悬臂结构的端部设有悬挂稳定杆,所述悬挂稳定杆连接于所述侧模面板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855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