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673885.5 | 申请日: | 2018-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63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曾理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富锚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54 | 分类号: | E02D5/5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固结构 抗拔锚杆 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 二次注浆管 混凝土离析 耐久性要求 已施工基桩 经济损失 中风化岩 承载力 完整层 减小 锚杆 桩基 混凝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中风化岩层层、混凝土离析层、混凝土完整层、锚杆、二次注浆管。本实用新型的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利用通过对桩基的的加固设计,满足桩的各种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施工基桩,减小因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符合现代的技术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人工挖孔桩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性能,特别是桩端进入基岩一定深度的人工挖孔嵌岩桩,在地下水较高且出水量较大时,在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若不能有效控制孔底溢水,封底混凝土未到达应有效果,或者未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方法以及桩身混凝土浇筑措施控制不力等等,均可能使桩身混凝土出现离析,导致承载力的减小或丧失,是一种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对于抗拔桩而言,高压注浆法虽能使离析部位桩身密实,但很难保证能够满足其抗拔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保证结构抗拔承载力和耐久性,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
具体技术方案实现如下: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它包括中风化岩层、混凝土离析层、混凝土完整层、锚杆、二次注浆管,所述所述中风化岩层位于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的底部,所述混凝土离析层位于中风化岩层的上方,所述混凝土完整层位于混凝土离析层的上方,所述锚杆设置在桩身的左右两侧,所述锚杆的下端进入桩底的中风化岩层,所述二次注浆管紧挨着锚杆设置在桩身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锚杆的主体为5根直径为15mm的钢绞线,成孔直径为220mm。
优选地,所述二次注浆管的直径为25mm。
优选地,所述锚杆进入桩底中风化岩层的锚固长度不小于500mm。
本实用新型的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通过对桩基的的加固设计,满足桩的各种承载力和耐久性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施工基桩,减小因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符合现代的技术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中风化岩层,2-混凝土离析层,3-混凝土完整层,4-锚杆,5-二次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它包括中风化岩层1、混凝土离析层2、混凝土完整层3、锚杆4、二次注浆管5。所述中风化岩层1位于桩内抗拔锚杆钢绞线加固结构的底部,所述混凝土离析层2位于中风化岩层1的上方,所述混凝土完整层3位于混凝土离析层2的上方,所述锚杆4设置在桩身的左右两侧,所述锚杆4的下端进入桩底的中风化岩层1,所述二次注浆管5紧挨着锚杆4设置在桩身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所述锚杆4的主体为5根直径为15mm的钢绞线,成孔直径为220mm。
优选地,所述二次注浆管5的直径为25mm。
优选地,所述锚杆4进入桩底中风化岩层1的锚固长度不小于500mm。
优选地,为利于锚杆4张紧以及施工方便,锚杆4伸至桩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富锚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富锚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738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