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可靠性平面凸点式封装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629893.X | 申请日: | 2018-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3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奇斌;吴靖宇;范荣定;吴莹莹;吴涛;吕磊;汪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31 | 分类号: | H01L23/31;H01L23/49;H01L23/492;H01L21/48;H01L21/56;H01L21/6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侯晔 |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凸点式 封装结构 高可靠性 芯片承载底座 本实用新型 正面金属层 承载底座 打线 管脚 基岛 内脚 引脚 半导体封装 背面保护 接触不良 接触效果 金属管脚 金属区域 探针接触 油墨工艺 金属层 塑封体 探测率 油墨层 封装 背面 切割 探测 芯片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平面凸点式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背面保护工艺中,简单的刷油墨工艺无法保证金属管脚的有效抓胶面积,切割后,管脚的面积小,探针接触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可靠性平面凸点式封装方法及封装结构。包括芯片承载底座、打线内脚承载底座、芯片、引线以及塑封体,所述的芯片承载底座包括基岛以及基岛的正面金属层,所述的打线内脚承载底座包括引脚以及引脚的正面金属层,除了管脚金属层的背面多余金属区域为油墨层。它可以实现有抓胶效果好,接触不良率低的效果,且在成品后的探测时候,接触效果好,探测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封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可靠性平面凸点式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数十年来,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一直追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发展,人们一直在小体积与高性能之间寻求最好的平衡点。从70年代的DIP插入式封装到SOP表面贴片式封装,再到 80年代的QFP扁平式贴片封装,芯片的封装体积一直朝着小型化发展,结构性能也在不断地提升。到了90年代,QFN四面扁平无脚式封装的出现,是在QFP的基础上将原先在封装体周围的输出脚收放到封装体底部,从而在贴片作业时大大减少了所占的空间。但是QFN常有内脚焊点不稳、溢料、返工频率高、封装良率偏低等问题。FBP平面凸点式封装则是为改善QFN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独立研发出来的新型封装形式。
QFN封装有效地利用了引线脚的封装空间,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封装效率。但目前大部分半导体封装厂商QFN的制造过程中都面临一些工艺困惑,原因是现有QFN工艺为避免包封时塑封树脂溢到引线脚,一般采用在引线框(L/F)背面加贴耐高温膜的方法来阻断包封时树脂的随意流动,而这一方法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却导致了另外一系列的工艺问题,FBP 的外形与QFN相近,脚位也可以一一对应,其外观上区别于QFN的主要不同点在于:传统 QFN的引线脚与塑胶底部在同一平面,而FBP的引线脚则凸出于塑胶底部,从而使SMT时焊料与IC的结合面由平面变为立体,因此在PCB的装配工艺中有效地减少了虚焊的可能性;同时目前FBP采用的是镀金工艺,在实现无铅化的同时不用抬高温度就能实现可靠的焊接,从而减少了电路板组装厂的相关困扰,使电路板的可靠性更高。
FBP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工艺在于贴膜、曝光和蚀刻,也是FBP工艺与传统IC封装工艺最大的不同点,其他工序则与传统IC封装工艺大同小异。由于FBP的外引线脚是通过在金属平面上蚀刻而成,因此外引线角的共面性相当一致;而由于FBP的L/F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FBP框架的底面有一层金属连结在一起的,这样就保证了FBP框架每个引线脚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因此每个引线脚可以设计在整个封装面的任意部位,但是外引线脚是通过在金属平面上蚀刻而成,导致了现有的FBP封装金属裸露在SMT上的时候,附属管脚与芯片基岛的之间距离很近,有短路的风险,切割后,管脚的面积小,管脚的抓胶能力弱。现有技术中对于管脚短路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现有专利针对背面的管脚上刷油墨进行相应的屏蔽和防止短路。
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10203916.7,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一种基于AAQFN的二次曝光和塑封技术的封装件及其制作工艺,所述封装件主要由引线框架、下芯片、上芯片、胶膜、键合线、塑封体、绿油和植球组成。所述引线框架上焊接有下芯片,下芯片通过胶膜与上芯片粘接,键合线连接上芯片和引线框架,塑封体包围了引线框架的部分、下芯片、上芯片、胶膜和键合线,所述引线框架间填充有绿油,引线框架连接有植球。所述制作工艺主要流程如下:晶圆减薄→划片→上芯→压焊→塑封→后固化→印刷感光油墨→曝光显影→引脚分离→去膜→刷绿油→曝光显影→植球。所述封装件和制作工艺显著提高了封装件的可靠性,且此法易行,生产效率高。但此方案针对于如何对油墨层进行设计未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未经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98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