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9358.4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45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建;李陆军;楚岩;吴豫;蔡泽文;管晓峰;王玉忠;李智峰;霍晨杰;孙才华;闫可为;白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新弘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代理公司: | 郑州银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58 | 代理人: | 马会强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中原***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放电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 接地引下线 接地螺栓 水平拉杆 主针 底座 底座连接 中部位置 贮能元件 可控性 构架 | ||
本实用新型创造涉及一种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它包括接地引下线、水平拉杆和动态环,所述水平拉杆连接有主针,所述主针连接有接地引下线,所述主针的中部位置贮能元件和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动态环,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接地螺栓,所述接地螺栓连接有安装构架;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性好、可控性好和结构简单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避雷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
背景技术
自1749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称传统避雷针)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它问世以后,对它的认识随着雷电研究的深入发生1防直击雷技术现状概述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对保护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消雷到引雷的转变。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时,他认为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作用使大地电荷与云中电荷悄悄中和而避免形成雷电。然而实验和运行经验都一直在证明,避雷针根本不可能防止雷电的形成。它的保护作用只体现在雷击过程中。具体地说,避雷针是通过踦变电场将雷电放电先导引向白身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其次是对避雷针保护效果的认识。避避雷针高度增加,保护的有效性降低,绕击被保护物的概率增加,甚至存在所谓负保护”效应。基于上述一些认识的变化,一些对防雷保护要求比较高的建筑,例如装备有现代电子设备的高层建筑,希望能得到一种更有效的保护工具。最近数年来,国内外相继出了一些改进的防直击雷工具,其中在国内较有名的是消雷器。除了消雷器之外,还有放射性避雷针、脉冲式避雷针、动态球式避雷针、顶部展开的避雷针主动式防雷器、驱雷器等,这些避雷针为法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等国研制,中国一些地区也曾经引进。关于这些新的防雷工具的出现,在学术界褒贬不,有的已取得了一定的运行经验。但是,总的来说,研究新的更有效的防直击雷装置势在必行;传统的避雷针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保护范围不肯定、有反击发生、会引起感应过电压等等;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性好、可控性好和结构简单的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安全性好、可控性好和结构简单的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它包括接地引下线、水平拉杆和动态环,所述水平拉杆连接有主针,所述主针连接有接地引下线,所述主针的中部位置贮能元件和底座,所述底座连接有动态环,所述底座的下方设置有接地螺栓,所述接地螺栓连接有安装构架。
所述动态环与主针的连接为旋转连接。
所述动态环的结构形状为倒立的三角形。
所述接地引下线设置在主针的内部。
所述水平拉杆与主针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可控放电避雷针正是克服了富兰克林避雷针的缺点而研制开发的新型直击雷防护装置。可控放电避雷针可以减少雷击时的电流幅值,将个瞬变的放电过程变成一个放电时间较长的过程;这就可使雷击引起反击和电磁干扰的问题得到极大的缓和,为有效防止和减少雷害提供一种新的手段;雷云对地面物体放电不外乎以下两种方式:上行雷闪和下行雷闪;一般来说,下行雷闪时,先导自上而下发展,主放电过程发生在地面附近,所以电荷供应充分,放电过程来的迅猛,造成雷电流副值大,陡度高;上行雷闪,一般没有自上相下的主放电,它的放电电流由不断向上发展的先导过程产生,即使有主放电因雷云向主放电通道供应的电荷困难,所以放电电流副值小,且陡度低;根据尾部带金属线的火箭比高层建筑更容易引发上行雷的经验分析得出,要成功地引发上行雷,针头需要达到以下要求:在引发的上行雷发生之前,针头附近的空间电荷应尽量少,以便于自主针针尖向上发展放电脉冲。当需要引发上行雷时,针尖处的电场强度应足够高,以迅速产生放电脉冲;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性好、可控性好和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控放电避雷针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新弘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新弘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93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