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8331.3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04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帅;方聪;李水生;谭立新;凡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5/10 | 分类号: | E01B25/1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童笛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箱 预制 跨座式单轨 预制装配式 组合轨道 湿接缝 收缩 本实用新型 连接部件 腹板 工厂化标准 施工进度 约束作用 制作方便 轨道梁 同步的 板件 减小 梁顶 现浇 裂缝 混凝土 延伸 自由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包括钢箱,所述钢箱包括腹板和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若干个预制HPC板,相邻两个所述预制HPC板之间通过湿接缝连接,每个所述湿接缝处对应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连接对应的所述湿接缝,运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钢箱板件、预制HPC板均可采用工厂化标准快速预制,大幅减小了现浇产生大量收缩裂缝的风险,消除上部混凝土与下部钢箱之间收缩不同步的产生的附加应力,钢箱腹板不延伸至梁顶,不对上部预制HPC板产生包裹约束作用,保证其收缩自由,该轨道梁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结构的耐久性和完整性良好,能够极大地加快施工进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高性能混凝土)组合轨道梁。
背景技术
跨座式单轨交通区别于传统的轨道交通,以高架桥跨形式穿梭于城市之中,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轨道交通制式,轨道梁支撑于墩柱上,列车环抱走行于轨道梁上方,导向轮和稳定轮分别作用于轨道梁两侧面的上下部分。跨座式单轨交通由于城市空间利用率高、对沿线环境影响小、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能适应陡坡急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交通制式,必将成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跨座式单轨钢-混组合轨道梁上部采用现浇混凝土,钢箱两侧腹板延伸至梁顶包裹混凝土,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存在收缩问题,对于外加高效减水剂的HPC(高性能混凝土),其收缩问题更加严重,由于现浇混凝土处于包裹约束状态,无法自由收缩,收缩效应产生的应力过大将导致混凝土开裂,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完整性,同时,下部采用钢箱结构,由于材料性差异,钢材的热胀冷缩不同步于混凝土,导致现浇混凝土与钢材的连接面产生附加应力,使本身就比较薄弱的连接面受力更加复杂,使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甚至脱空,同时,现场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繁杂,影响施工工期,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现有跨座式单轨钢-混组合轨道梁的结构,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存在收缩问题,由于现浇混凝土处于包裹约束状态,无法自由收缩,收缩效应产生的应力过大将导致混凝土开裂,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完整性,下部采用钢箱结构,由于材料性差异,钢材的热胀冷缩不同步于混凝土,导致现浇混凝土与钢材的连接面产生附加应力,使本身就比较薄弱的连接面受力更加复杂,使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甚至脱空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包括钢箱,所述钢箱包括腹板和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若干个预制HPC板,相邻两个所述预制HPC板之间通过湿接缝连接,每个所述湿接缝处对应的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连接对应的所述湿接缝。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跨座式单轨预制装配式钢-HPC组合轨道梁,钢箱板件、预制HPC板均可采用工厂化标准快速预制,大幅减小了现浇产生大量收缩裂缝的风险,消除上部混凝土与下部钢箱之间收缩不同步的产生的附加应力,钢箱腹板不延伸至梁顶,不对上部预制HPC板产生包裹约束作用,保证其收缩自由,该轨道梁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结构的耐久性和完整性良好,仅需通过连接部件及湿接缝的共同作用将预制HPC板连接于钢箱上,能够极大地加快施工进度。
优选地,每个所述预制HPC板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8米。
优选地,每个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若干个剪力栓钉,每个所述连接部件包括的所有所述剪力栓钉沿对应的所述湿接缝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有所述剪力栓钉焊接于所述顶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83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