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倍率放电模组的汇流排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3171.3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899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斌;吴永丰;陈磊;罗阳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科信动力系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5/16 | 分类号: | H01R25/16;H01M2/20;H01M2/2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聂午阳 |
地址: | 212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汇流排 基材 本实用新型 高倍率放电 焊接区域 观察孔 电芯 模组 电芯极柱 两层 焊接 自动化生产 安全稳定 标识位置 单层基材 极柱位置 人力物力 第一层 批量化 冲压 贴合 折弯 激光 贯穿 节约 加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倍率放电模组的汇流排,包括汇流排本体,汇流排本体由两层基材组成,所述汇流排本体的两层基材上贯穿开设有电芯极性观察孔,所述电芯极性观察孔的位置与电芯极柱标识位置相对应,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层基材上开设有焊接区域孔,所述焊接区域孔的位置与电芯的极柱位置相对应,位于所述焊接区域孔中的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二层基材上开设有焊接观察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巧妙,与电芯极柱完全贴合,实现激光完全焊接,性能安全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单层基材冲压、折弯形成,成本低廉,可以满足高倍率放电模组的要求,加工工时较短,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损耗,能够实现批量化、自动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汇流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倍率放电模组的汇流排。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调整,补贴标准相对于往年在逐步减少。在国家补贴减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维持整车价格不变或降低,是以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市场要求推动下,保证电池包各零部件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各零部件低成本化是当前很多厂商正在大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汇流排是电芯之间串并联的基本导体,作为电动汽车电池包重要零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保证汇流排能够承受高倍率大电流的性能,且能够低成本化、批量化、自动化,是当前各个厂商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汇流排一般采用机加工方式,所需工时较长,不易批量加工生产。对于高倍率放电模组上的汇流排,需要选择较厚的基材。如果使用小功率激光焊接机,无法将较厚的基材穿透并进行焊接;如果选择大功率激光焊接机,可以穿透汇流排较厚的基材,但是焊接时的热量会对电芯造成损害,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将基材焊接位置铣薄,此工艺在人力、材料、设备等各方面存在极大的浪费和损耗,成本昂贵,不易批量化、自动化生产。同时传统平板式汇流排不利于汇流排与电芯极柱完全贴合,激光焊接可能出现虚焊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倍率放电模组的汇流排,降低成本,缩短加工工时,减少安全隐患。
技术方案:
一种高倍率放电模组的汇流排,包括汇流排本体,汇流排本体由两层基材组成,所述汇流排本体的两层基材上贯穿开设有电芯极性观察孔,所述电芯极性观察孔的位置与电芯极柱标识位置相对应,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层基材上开设有焊接区域孔,所述焊接区域孔的位置与电芯的极柱位置相对应,位于所述焊接区域孔中的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二层基材上开设有焊接观察孔,焊接区域只有单层基材,使用小功率激光焊接机进行焊接即可实现,避免使用大功率焊机进行焊接时产生的热量对电芯造成损害。
优选的,为了便于模组端部的汇流排连接固定,所述汇流排本体的两层基材上还贯穿开设有固定孔。
优选的,所述汇流排本体由单层基材折弯形成,与较厚的基材相比,单层基材成本低廉,有利于批量化生产。
优选的,所述汇流排本体上设有拱形折弯,所述拱形折弯位于电芯极柱中央位置,对拱形折弯两侧的焊接区域焊接后进行压实,拱形折弯能有效调节两侧焊接区域的高度差,使汇流排本体与电芯极柱完全贴合,避免出现虚焊,提高安全性能。
优选的,为了实现精准定位,提高焊接工作效率,所述汇流排本体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位置与电芯极柱中间位置相对应。
优选的,若模组具备铝丝焊接功能要求,所述汇流排本体的第一层基材一侧开设铝丝焊接槽。
优选的,为了便于汇流排本体与铝丝进行焊接,所述铝丝焊接槽设计为U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科信动力系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未经镇江科信动力系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31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