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22374.0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582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华祖广;高翔;魏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4 | 分类号: | A61B17/04 |
代理公司: | 宁波高新区核心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3 | 代理人: | 涂萧恺 |
地址: | 315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垫 辅助装置 缓冲腔 夹持柄 支脚 吻合 血管 本实用新型 等分设置 连接凹槽 尾端连接 缝合针 夹持槽 血管壁 夹持 软质 贴合 穿插 切割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为锥形,所述本体上圆周等分设置有若干的凹槽,用于缝合针便捷的穿插血管壁;软垫,为软质材质,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软垫的边缘和凹槽的边缘贴合,所述软垫和所述凹槽相配合形成一个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若干的支脚,所述支脚连接凹槽和软垫;夹持柄,和所述本体的尾端连接,且所述夹持柄上设置有夹持槽,用于便捷的夹持。达到了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具有切割保护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血管吻合装置通过设置有凹槽,来帮助下针,防止错缝血管,但是由于血管壁厚度不一,在显微操作下缝合血管,下针力度不易控制,存在针头穿过血管壁,撞击凹槽底面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容易导致缝合针针头变钝,使得在后续缝合血管时,针孔过大,导致血管缝合的效果差,愈合慢。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凹槽改进,来有效反馈下针力度,以便于操作者及时知晓缝合力度是否适宜,有利于快速的积累操作经验;同时避免针头撞击凹槽底面,保证血管缝合的精准,便于血管及早愈合。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具有切割保护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包括
本体,为锥形,所述本体上圆周等分设置有若干的凹槽,用于缝合针便捷的穿插血管壁;
软垫,为软质材质,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软垫的边缘和凹槽的边缘贴合,所述软垫和所述凹槽相配合形成一个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设置有若干的支脚,所述支脚连接凹槽和软垫;
夹持柄,和所述本体的尾端连接,且所述夹持柄上设置有夹持槽,用于便捷的夹持。
作为优选:所述软垫为软质塑料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支脚为圆台形,所述支脚的小头侧和所述软垫连接,所述支脚的大头侧和所述凹槽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软垫的外表面设置有薄膜,用于后期反馈缝合针是否扎入软垫,以检验缝合手法是否到位。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腔的厚度大于软垫的厚度。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尾端外侧设置有环槽,且环槽上设置有防撞环,且所述防撞环的外沿外露在本体的外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凹槽改进,设置软垫,并形成一个缓冲腔,来有效反馈下针力度,以便于操作者及时知晓缝合力度是否适宜,有利于快速的积累操作经验;同时避免针头撞击凹槽底面,保证血管缝合的精准,便于血管及早愈合。
软垫的外表面设置有薄膜,用于后期反馈缝合针是否扎入软垫,以检验缝合手法是否到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血管吻合辅助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本体;11、凹槽;2、夹持柄;21、夹持槽;3、软垫;4、支脚;5、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到图3所示: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未经宁波市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22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创缝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手术缝线缝针整理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