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618066.0 | 申请日: | 2018-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20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侠;王星华;孙洪超;梁全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恩纳社环保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66 | 分类号: | B01D53/66;B01D53/74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韩敏 |
| 地址: | 300202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隔板 罐体 填料层 尾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 热接触 平行间隔设置 分解 不稳定性 第二区域 第一区域 热水喷淋 无毒无害 常温下 进气管 内侧壁 喷淋器 臭氧 下端 废气 填充 氧气 体内 环保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罐体下端设置有进气管,罐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平行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的前后两端均固定于罐体的内侧壁,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将罐体从左至右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五个区域的中部均填充有填料层,罐体内设置有五个喷淋器。本实用新型利用臭氧的不稳定性,在常温或者高于常温下会慢慢分解的原理,使用热水喷淋填料层,通过设置的五个填料层,废气充分与填料层接触,分解为无毒无害的氧气,环保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臭氧技术在废水领域应用广泛,利用臭氧对水进行深度处理,可除掉水中各种杂质,从而达到回用标准。然而,由于臭氧难以完全吸收和反应,处理后的尾气中仍含有浓度很高的臭氧,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因此,需对富含臭氧的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方可排入到大气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利用臭氧的不稳定性,在常温或者高于常温下会慢慢分解的原理,使用热水喷淋填料层,废气充分与填料层接触,分解为无毒无害的氧气,环保高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罐体下端设置有进气管,罐体内从左至右依次平行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一隔板和第四隔板的上端均固定于罐体的顶部内壁,下端与罐体的底部内壁有间隙,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的下端均固定于罐体的底部内壁,顶端与罐体对顶部内壁有间隙,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的前后两端均固定于罐体的内侧壁,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将罐体从左至右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五个区域的中部均填充有填料层,第一隔板左侧的罐体顶部设置有左排气管,第四隔板右侧的罐体顶部设置有右排气管,罐体内设置有五个喷淋器,五个喷淋器分别位于五个区域内的填料的正上方,罐体的一侧设置有热水箱,五个喷淋器分别通过管路与热水箱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隔板和第四隔板的下端与罐体的底部内壁的间隙的高度为罐体高度的1/10~1/4,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的顶端与罐体的顶部内壁的间隙的高度也为罐体高度的1/10~1/4。
进一步的,填料层内的填料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
进一步的,罐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罐体的外侧壁设置有温度显示屏,温度显示屏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罐体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一吸收池,吸收池内盛放有水,左排气管插入位于左侧的吸收池内,右排气管插入位于右侧的吸收池内,并且左排气管和右排气管的末端均设置有上小下大的漏斗状的防倒吸部,防倒吸部的下端距离水面10mm~20mm。
进一步的,罐体的外壁喷涂有保温层,罐体的内壁喷涂有耐腐蚀层。
进一步的,进气管、左排气管、右排气管均设置有阀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热接触式尾气处理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利用臭氧的不稳定性,在常温或者高于常温下会慢慢分解的原理,使用热水喷淋填料层,通过设置的五个填料层,废气充分与填料层接触,分解为无毒无害的氧气,环保高效;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通过设置的吸收池,进一步对微量臭氧进行吸附,而且通过设置的防倒吸部,防止倒吸。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恩纳社环保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恩纳社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18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