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15014.8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18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有;夏候东;周俊;朱元忠;高从民;徐晓丽;陈安鹏;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C21D1/30;C21D1/32 |
代理公司: | 安徽深蓝律师事务所 34133 | 代理人: | 汪锋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器 导电轮 螺纹杆 进气口 本实用新型 风冷结构 退火装置 主空气道 铜线 过滤网 空气道 体内部 支撑体 滑轮 碳刷 抽出 支撑体顶部 导电排线 顶部设置 外侧设置 固定槽 固定杆 固定孔 可转动 限位槽 支撑 转出 转轴 轴承 受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顶部设置有碳刷,所述碳刷顶部设置有导电排线,所述支撑体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支撑体一侧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体内部设置有主空气道,所述主空气道两侧均设置有辅空气道,所述主空气道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外侧设置有调节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调节器,当进气口内部的过滤网使用一段时间后,使用者可转动螺纹杆,将螺纹杆从限位槽和固定孔之间转出,即可将螺纹杆从调节器内部抽出,当螺纹杆抽出后,再向外拉动固定杆,即可将固定槽与调节器分离,该设置有利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导电轮内部,避免导电轮受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线退火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
背景技术
铜线材经过拉制工序后,铜线内部产生了残余内应力,外部表现为铜线变硬、变脆,需要通过必要的热处理工序来消除这种内应力和恢复铜线的综合性能,这一过程通常就是对铜线进行退火处理。具体做法是使用接触式电刷传输大电流到铜线上,利用铜线的发热并控制达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再经过水冷却后,完成铜线软化过程的办法来达到退火目的。现有的铜线退火装置的滑轮导电轮通电后,由于自身热效应以及与炭刷之间摩擦发热,温度较高,较高的温度温度通过转轴传递给支承轴承,高温会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必须采取冷却措施,现在主要采用油冷却,用液压泵将冷却油打到支承体内,利用油液循环带走转轴及轴承的热量。油液受热后粘度降低,从接触面渗出来,流到滑轮导电轮上,在滑轮导电轮与炭刷之间形成油膜,严重影响导电效果,流到皮带轮上,引起皮带打滑,使皮带传动效率降低,故有的导电轮采用冷风对其进行冷却。现有的导电轮在使用风冷结构时,空气中的杂质易随着冷风进入导电轮内部,导致导电轮使用寿命下降,甚至受损。
因此,发明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通过在进气口内部增加过滤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空气中的杂质易随着冷风进入导电轮内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铜线退火装置滑轮导电轮风冷结构,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顶部设置有碳刷,所述碳刷顶部设置有导电排线,所述支撑体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支撑体一侧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体内部设置有主空气道,所述主空气道两侧均设置有辅空气道,所述主空气道一侧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外侧设置有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内部设置有固定槽,所述调节器内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调节器内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内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调节器一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部设置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两端均设置有卡块,所述卡槽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一侧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滑块一侧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外侧套接有拉簧,所述伸缩杆一侧设置有限位杆。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贯穿调节器,所述固定槽和固定孔均与螺纹杆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块与卡槽相匹配,所述进气口与调节器设置为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与卡槽设置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均与拉杆设置为铰接,所述第二滑块与固定板设置为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有调节器,当进气口内部的过滤网使用一段时间后,使用者可转动螺纹杆,将螺纹杆从限位槽和固定孔之间转出,即可将螺纹杆从调节器内部抽出,当螺纹杆抽出后,再向外拉动固定杆,即可将固定槽与调节器分离,该设置有利于对过滤网进行更换,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导电轮内部,避免导电轮受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150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下沉铝合金用金属添加剂
- 下一篇:一种小马达转子加工用镀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