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穿戴式人体体温、血氧、心率监测终端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20601516.5 申请日: 2018-04-25
公开(公告)号: CN210520958U 公开(公告)日: 2020-05-15
发明(设计)人: 王海光;吴双华 申请(专利权)人: 王海光;吴双华
主分类号: A61B5/0205 分类号: A61B5/0205;G16H40/67
代理公司: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代理人: 刘立春
地址: 063002 河北省唐山*** 国省代码: 河北;1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穿戴 人体 体温 血氧 心率 监测 终端
【说明书】:

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式人体体温、血氧、心率监测终端,可穿戴式人体体温、血氧、心率监测终端,包括内核系统,内核系统分别连接有:血氧及脉搏传感器,用于采集血氧和脉搏数据;人体体温传感器,用于采集体温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血氧及脉搏传感器、红外测温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蓝牙模块,用于与移动通信终端连接,用于将体温血氧及心率的实时数据传输到移动通信终端;后备电池系统,用于给监测终端提供电能;电源及USB接口电路,用于给后备电池系统充电。本实用新型很容易的实时监测人体体温、血氧、脉搏,并通过蓝牙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移动通信终端,并上传至云服务器及数据中心,方便医护人员实时从云服务器及数据中心获取数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可穿戴式的人体体温、血氧、心率监测终端。

背景技术

生命体征就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主要有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其中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被称为人体四大生命体征。医护人员只有通过全面了解生命体征的意义并及时掌握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统计的生命体征病理数据可以作为医生临床诊断的数据支撑,对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人体生命体征的检测和监测必将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学科。

便携式微型化设计可以方便个人、家庭的检测和检测,对我国因疆域辽阔导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在保证其性能的前提下缩小设备体积,这对我们各种控制芯片和制造工艺是个极大的考验。多参数智能化设计则使得对生命体征的检测和监测更加全面便捷,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和智能机时代的要求。

目前生命体征检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电极或者传感器接触人体采集信号,容易对人体施加一定刺激,既对病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对于精神错乱、身体大面积烧伤等情况,无法用接触式检测的方式直接进行检测。因此研究不影响用户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检测应运而生,但此类技术目前不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最终实现无创检测人体的生理信号。

未来人体生命体征的检测和监测必然会向微型化便携式发展,而电池和功耗几乎是所有移动设备都不能忽略的问题。虽然嵌入式微处理器本身具有低功耗特点,当其嵌入到宿主系统以后其功耗就不得不考虑,因此真正做到低功耗成为未来生命体征检测需要不断面对的问题。至于电池,由于该类检测设备多大需要和人体接触,在如今苹果手机多次因电池出现事故后,移动设备电池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才是其容量、体积和充电效率等因素。这些无疑都会成为未来人体生命体征的检测和监测会遇到的苦难和挑战。

在远程生命体征监测领域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台湾各大学对于远程医疗的应用实现做出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能够真正推广成家用普及型产品的成果仍然没有。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户体验不佳,系统设计不完善,相关医院也没有一个综合数据平台作为支撑。政府层面也没有投入大的资金建立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造成了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征数据档案仍然为空白。

既适用于医院又适用于家庭和个人的人体生命体征监测手机系统具有人体生理信号检测和处理、信号特征提取和数据传输等功能,可以实现对人体的无创监测、诊断。具有可移动操作、使用简便、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智能显示诊断结果、异常生理状况报警和无线数据传输等特点。此系统是穿戴式辅助医疗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生物医疗、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的产品,是将移动计算、医学传感以及通信技术等密切结合的一种新兴辅助医疗保健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可穿戴式的人体体温、血氧、心率监测终端,可以很容易的实时监测人体体温、血氧、脉搏,并通过蓝牙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移动通信终端,并上传至云服务器及数据中心,方便医生、护士、家人实时从云服务器及数据中心获取数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海光;吴双华,未经王海光;吴双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015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